專欄作者 / 錢展礽
學醫的基層不從醫、想當醫生的醫療非法行醫……背后原因值得深思和重視。
央視《新聞1+1》最近播出一檔關于“我們,出現需要什么樣的人證醫學院?”的節目。
節目中,分離中國工程院院士、該重醫學教育學家巴德年教授接受央視連線時說道,基層“醫學院畢業20萬左右的醫療大學生,真正能參加執業醫師資格考試的出現有11、12萬,人證最后畢業能夠拿到執業(醫師)資格的分離,也就是該重5萬到6萬。”
學醫不從醫
背后原因值得深思和被重視
幾年前就有報道,基層我國每年約有60萬醫學畢業生,醫療最終穿上白大褂的出現不足10萬。大批醫學畢業生不當醫生,既浪費了醫學教育資源,也間接給人一種醫學人才荒的印象。
問題是,為什么有那么多學醫者最終不從醫呢?
客觀分析,醫學院校畢業生不從醫并不奇怪,因為醫學院還有很多專業畢業后不能當醫生,比如公共衛生管理專業、護理專業、藥劑專業等,但是若醫學院校臨床、中醫學、口腔醫學、預防醫學等畢業生不當醫生,就該值得反思了。
筆者了解到,很多處方專業的畢業生就算取得了執業醫師資格,他們也不愿意一輩子從事醫生這個職業。原因雖多元化,但至少有一點是共識的,那就是醫師執業環境和被社會尊重度不是很好很高。
學醫不從醫的人數增多,其后果是較為嚴重的。以基層為例,真正想當醫生的或已經假裝當了醫生的一批人,卻很難成為執業醫師隊伍的一員,要么他們根本沒資格參加執業醫師資格考試,要么他們根本“考不起”執業醫師資格。
那些濫竽充數的基層醫生不僅讓老百姓越來越感覺看病不容易,還間接為非法行醫人員提供了市場。
一邊是有資格當醫生的不愿意當醫生,一邊是想當醫生的怎么也當不上醫生,這一現象值得重視。
基層醫療領域現一大怪病
人證分離
筆者在基層當醫生近30年,對基層醫療行業的一些現象有所了解,上述所說的學醫不從醫現象又延伸出另一個基層怪病——“人證分離”。
就是那些具有醫師資格人員,本身從事著非醫師的職業,他們將自己的醫師資格掛靠在一些醫療機構內“執業”。
最終出現兩個現象,一個是醫療機構請了另外的人“代替”了掛證者,變相地縱容非法行醫;一個是醫療機構內僅臺面上有這個人,實際上這個人根本沒在該醫療機構,掛證的目的另有他因,比如為了評職稱、為了達到醫療機構醫生配置數量等。
從某種角度來說,醫療行業出現“人證分離”是一種怪病,這種現象很容易導致統計數據出現偏差,比如那些在非醫生崗位的掛證醫生,很容易被統計到現有的醫師人數中,從而導致現有醫師人數不準確,而影響醫師人才培養政策的制定。
雖然相關部門早已出臺相關規定,要嚴厲打擊這種掛證現象,可暗地里這種現象依舊存在,特別是行業內部的掛證現象,又有多少人知道其內部情況,別說能否監督了。
“人證分離”現象不僅擾亂了正常的醫療隊伍建設,還隱形導致醫療衛生健康行業出現一些“誰都知道是什么回事,誰都說不出是怎么回事”的潛規則現象。
讓更多醫學人才下沉到基層
至少做好這5點
從穩定基層醫生隊伍角度來說,上述現象已經或多或少影響了一些醫生的認知,尤其是一些醫學院醫學專業畢業生,根本不愿意回到基層。
基層醫療人才發展是醫改中的重要一環,基層醫學人才的發展關乎基層醫療領域的未來。筆者認為,至少要做到以下幾點,才能為基層真正留住人才。
第一,建立公平、公開、透明的人才選拔機制。這個非常重要,真正的人才是“真金不怕火煉”,只有這種選拔平臺才能讓真正人才從一開始就感覺到被尊重。
第二,為人才提供更上一層樓的機會。應該說,每一個人都有虛榮心,有的人往上一層走并非僅是為了未來,而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有了公平、公開、透明的選拔人才機制,就該有公平、公開、透明的提拔人才機制。
第三,讓每一個人才都有發光的機會。對于醫生這個職業來說,讓其發光的機會比較多,比如職稱評審、季度評優、年度評優等,醫療機構和行業主管部門要給予每一名人才提供公平、公開、透明的發光機會。
第四,從根本上讓人才得到尊重。這個應該自始至終都有才對,比如社會福利待遇、單位待遇、精神文明待遇等。
第五,堅決遏制冒充人才的勢頭。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基層的非法行醫始終猖獗,甚至在一些地方“神醫”已成了滅不掉的“黑隊伍”,帶給了正規人才一種莫名其妙的蔑視效應。
簡單概括,扭轉學醫不從醫的現象,并且能讓更多醫學人才下沉到基層,杜絕基層非法行醫的泛濫,一定是要提高醫生這個職業的吸引力,讓他們的收入對得起多年的學習和付出,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