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腦部的外科良性腫瘤從腦后一直延伸至鼻后,直徑達7厘米。藍青主刀醫生通過僅有2cm大小的開辟坤頭骨小孔,在手術顯微鏡下,大乾使用超聲霧化吸引器將腫瘤打碎,鎖孔小心翼翼地將腫瘤與周圍密布的全國血管、神經分離開,先進小中并一小塊一小塊地將腫瘤切除取出。工作這次主刀的腦專醫生正是被人稱為“鎖孔王”的蘇州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腦外科主任藍青教授——國內普及“鎖孔”微創腦外科手術的第一人。
心無旁騖在杏林
藍青出生在醫學世家,外科從小的耳濡目染使他對醫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987年,大學畢業后,他以優異的成績被分配到蘇醫附屬第一醫院。
說起第一次主刀的經歷,藍青至今記憶猶新。那還是他參加工作的頭幾年,由于當時國內垂體瘤經蝶手術還剛起步,需和五官科合作手術入路。一個星期天,腦外科突然來了個急診,患者需要馬上實施垂體瘤摘除手術,當時因為是休息日,五官科醫生一時無法找到,正當病人和醫院都非常著急的時候,藍青鎮定地說,“我來試試!”對于一個初出茅廬的腦外科小醫生,病人和家屬都有些不放心。但對藍青有著深切了解的腦外科主任惠國楨教授卻把信任的目光投向了這位得意門生。藍青敢于挑重擔,是因為他了解自己的實力。他順利地完成了手術入路工作。就這樣,憑著勤奮和較高的悟性,藍青工作3年就已在手術中主刀了。
在積累臨床醫療知識和經驗的同時,藍青也深切地感受到進一步提高自己醫學理論知識水平的迫切。從1990年起,藍青先后考取了蘇醫神經外科的碩士、博士,師從黃強教授繼續在腦神經外科領域從事科研和臨床醫療。黃強教授是國內腦神經外科領域的專家,尤其專長于人腦膠質瘤研究,他嚴謹的工作作風和求實的學術態度也深深地影響著藍青。1993年,藍青隨黃強教授一起調入了組建不久的蘇醫附屬第二醫院神經外科。
志存高遠取真經
在從事科研與臨床治療的過程中,藍青時刻關注著國外研究的最新動向。
1996年4月到1999年9月,藍青多次赴日本昭和大學、慶應大學和名古屋保健衛生大學神經外科學習。在日本,藍青發現這里急性期動脈瘤手術的開展已相當普遍,成功率也很高,而在國內,卻因為風險較大而少有醫院敢接手治療。為了盡快學到技術,藍青像當年做小醫生時一樣,拿出了默記手術環節的看家本領,前后觀摩了40多臺手術,另外還研讀了大量的資料,多讀多看多思的他很快就掌握了這門“絕活”。
技術的不斷推陳出新是人類戰勝病痛的關鍵。1999年,德國Mainz大學神經外科Perneczky教授率先提出了神經外科“鎖孔”顯微手術的新概念,這在當時的腦神經外科領域引起了不小的震動。
藍青敏銳地意識到了這一技術的價值和發展前景,2000年2月,他前往德國Mainz大學神經外科深造,重點研究“鎖孔”手術和內窺鏡技術。在德國的半年時間里,他每天6點15分起床,去手術室觀摩手術、研讀醫書資料和聽學術報告成了藍青在德國學習期間的“三部曲”。有時八九臺手術同時進行,藍青在各個手術間交替觀看各手術的關鍵環節,飯都顧不上吃,忍饑挨餓成了習慣。一如既往的好學不倦,讓藍青終于取回了顱底手術和“鎖孔”顯微手術的真經。
德技雙馨天地寬
歸國后不久,藍青即將“鎖孔”技術運用到腦腫瘤、血管病、先天畸形、腦外傷等各個病種的手術治療中,其中還包括腦干、顱底、脊髓內病變等高難度手術,均取得了極大成功,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鎖孔”手術在蘇州開展4年來,已成功進行手術300余例,為廣大腦病患者帶來了福音。
2000年,36歲的藍青成為蘇州大學最年輕的博士生導師,該院神經外科也已成為全國神經外科學博士點和博士后流動站。幾年來,藍青的教學與科研成果斐然,先后獲得了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江蘇省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江蘇省衛生廳新技術引進一等獎等多個獎項,發表作者論文20余篇,有兩篇被SCI收錄。他與黃強教授合作編著的《膠質瘤》和《腦腫瘤分子外科學》代表了目前國內膠質瘤研究領域的領先水平,成為國內膠質瘤方面僅有的兩本專著。
摘自:科學時報 (2005-05-11 10:5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