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有線新聞網(CNN)近日報道說,白人飯在中國這樣一個吃面條、進化米飯、掉食到國熱湯的欲的又火樣國家,一種看似不可能流行起來的中國走紅飲食最近卻火了起來。這種食物可能是歷史用芝士片包裹的生胡蘿卜,也可能是白人飯一整顆花菜。它們有個共同的進化名字——“白人飯”。
這事還火到了國外,掉食到國外國網友也看不明白,欲的又火樣紛紛好奇起來。中國走紅甚至有外國媒體專門撰文探討這個現象:普通的歷史“白人飯”為何在中國走紅?
“白人飯”流行趨勢被白人發現了
據悉,“白人飯”的白人飯流行趨勢最早可能源于今年5月底。一名在瑞士旅游的進化中國游客,上傳了一名歐洲婦女在火車上將幾片火腿和一包生菜放在一起當午餐的掉食到國視頻。
隨后,不少中國網友開始跟帖吐槽自己見過的“白人飯”。一名網友曬出同事的飯盒,里面僅有兩根胡蘿卜和一些菠菜。“白人飯之進化掉了食欲……他們已經不用吃飯就能自己產生能量了嗎?”這名網友說。
另外一名網友發文說:“我的澳洲同事,一片面包,兩根胡蘿卜,最大的儀式感是放進飯盒里。”
不少中國網友吐槽“白人飯”令人感到空虛,且毫無靈魂。這些帖子又被翻譯成英文,流傳到了外國社交媒體上。一個標記有“白人飯”的推特消息,甚至在三周時間里,點擊量超過430萬次。中國網友發現,“白人飯”的流行趨勢被白人發現了。
英國《衛報》報道說,有中國網友試圖解釋,對“白人飯”的著迷或厭惡部分緣于這個事實——中國人享受食物的復雜,會用許多不同的食材和調料烹飪。
然而,最能夠體現中國網友整體態度的是另外一名網友的話。他評價西方同事千篇一律的午餐時說,如果無聊的食品旨在維持生命,那么生命的意義又是什么呢?
“白人飯”背后是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隨著“白人飯”在社交媒體上的火爆,一些網友也開始從不同角度來看待“白人飯”。一些網友認為,吃“白人飯”可以減肥。另有網友認為,相比中餐,“白人飯”的碳水少,可以讓人避免在工作日下午出現昏昏欲睡的情況。還有網友認為,這反映了現代生活方式的改變。
一些媒體還發現,其實幾年前,類似“白人飯”的“糊弄餐飲”就在一些留學生之間火過一陣子。他們漂泊在異國他鄉,要兼顧學業和生活,有的不會做飯,有的想節省時間。別說生吃蔬菜,冰淇淋拌飯也不是不能接受。
馬來西亞出生的艾德華·文是中國香港一家法國餐廳的主廚。他認為,“白人飯”反映了東西方文化間的差異。
受馬來西亞人、華人飲食文化的影響,艾德華·文小時候大概沒想到,他如今成了負責做沙拉的那個人。他小時候唯一與“白人飯”有關的食物,或許是水煮蛋、金槍魚罐頭。
“我小時候家里沒有西餐,因為我家里的老一輩人對西餐沒有興趣。”文回憶說,“和當時大多數家庭一樣,圍著桌子吃亞洲菜是一種傳統,大家一起分享一盤盤熱氣騰騰的美味家常菜,高興地聊著天,這種快樂的氣氛吸引我從事廚師職業。”
當文在四歲時第一次自己做飯,做出來的也不是冰冰冷的東西。那時,他因為吃膩了媽媽每天做的煎蛋和雞肉咖喱,嘗試著炒豆子和土豆。不過,那也是一次危險的經歷。鍋著火了,他把水澆在油上,差點引發火災。
對比之下,做一個三明治要安全多了。
“白人飯”又是怎么來的?
CNN說,除了被“白人飯”的乏味、分量小勸退,中國網友對這類未煮過的冷食抱著天然的疑問。因為按照中醫理論,吃熱食、喝熱水,對身體有好處。
不過,中國網友忽視了一點。這些他們眼中的“白人飯”,其實是西方人在午餐時間的食物。美國波士頓大學食物歷史學家、飲食總監梅根·伊萊亞斯說,歐美人在午餐時準備“白人飯”這種簡餐是有一段歷史的。伊萊亞斯曾寫過多本關于飲食文化的書籍,其中就包括《關于午餐的歷史》。
“大約19世紀中期,當北半球開始城市化、工業化進程,對工廠工人、辦公室文員銷售午餐的市場行為逐漸出現。”伊萊亞斯說。
“工廠中設立標準的午餐時間,意味著人們吃飯的時間更少了。而城市化意味著他們離家很遠,無法自己做飯。于是,特別是在美國,為人們提供廉價、方便午餐的餐車、咖啡店就出現了。人們可以在他們的工作地點或是就近吃午飯。”
為什么三明治會成為很多西方人的午餐選擇?伊萊亞斯說,那是因為在有限的時間里,選擇三明治的好處顯而易見:可以把多種食物包在一起,沒有太多“難吃”的風險,也不需要把食物加熱。
伊萊亞斯本人也會把“白人飯”作為自己的午餐。不過,她通常會加一些異國食物,讓自己吃得豐富一些。“比如,一個飯團、一個馬卡龍,或是一個小三明治、一個小甜餅。另外,我總會喝一杯濃縮咖啡。”
作為一名食物學者,伊萊亞斯認為,“白人飯”在中國的流行,有助于挑戰一些迂腐的文化偏見——原來這些看上去“正常”的歐美食物,在其他國家的人看來是平平無奇且毫無吸引力的。
一名叫做“runner1399”的美國網友留言說:“長久以來,一直是白人對別國飲食評頭論足,現在終于輪到我們自己被人開玩笑了,特別是他們說的都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