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廣州11月10日消息(見習記者 晁海娟)廣東地處南嶺以南,強信強廣南海之濱。心穩向深作為海洋大省,預期洋經千百年來,海圖廣東從未停止過對海洋的東海探索。從“靠海吃?!钡健熬W箱養殖”,濟穩從碼頭商貿到如今的步邁物流集散中心,從淺海到深海遠?!瓘V東依托海洋資源稟賦,強信強廣不斷開拓新航道,心穩向深海洋經濟蓬勃發展。預期洋經
《廣東海洋經濟發展報告(2023)》顯示,海圖廣東海洋經濟總量已連續28年居全國首位。東海2022年,濟穩廣東海洋生產總值1.8萬億元,步邁同比增長5.4%,強信強廣占地區生產總值的14%。
10月30日至11月5日,由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局指導、廣東省委網信辦主辦的“向海圖強看廣東”大型網絡主題宣傳活動舉行。央廣網記者隨調研團走進廣東沿海14個地市,看濱海產業漸成蓬勃之勢,感受廣東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勁脈動。
融灣出海
智慧港口打造國際貿易物流中心
廣東擁有全國最長的4000多公里海岸線,海域面積居全國第二,自古以來就是全球港口最密集、航運最繁忙的區域之一。
數據顯示,2021年全省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20.96億噸,占全國港口總吞吐量的13.5%,廣州港、深圳港、珠海港、湛江港、東莞港等港口貨物吞吐量超億噸;完成集裝箱吞吐量7078萬TEU(國際標準箱單位),位居全國首位,其中深圳港、廣州港集裝箱港口排名分列全球第四、第五名。
廣州南沙港(央廣網見習記者 晁海娟 攝)
從廣州南沙海港大廈的高處俯瞰南沙二期碼頭,顏色各異的集裝箱鋪滿了整個碼頭岸線;在南沙四期的智慧港口,軌道吊車正按照信息系統發布的指令精準地抓取集裝箱,再經無人駕駛導引車運往目的地;在位于三期的南沙國際物流中心,叉車正將貨物從貨車卸入倉內……海面上船只往來頻繁,悠長的汽笛聲不時響起,港口一派勃勃生機。
從一片灘涂起步,廣州南沙港向海而生,已成為全球最繁忙的港口之一。
據了解,廣州港南沙港區四期工程作為新一代智慧港口,擁有目前世界上智慧港口的最先進功能,包括5G技術應用、先進的數據中心、自動化裝卸設備、智能的設備控制系統、無人駕駛智能導引車等,去年已投入運行。
近年來,為全力推動港城、港產、港運深度融合,廣東著力完善港口布局,加快構筑現代化港口體系:南沙港鐵路建成通車,連通國內10個省份,并開通了集裝箱、糧食、滾裝汽車班列和中歐班列;珠海港高欄國碼引進了國際紙漿業巨頭打造“華南紙漿物流分撥中心”,為紙漿等林木產品的境內外、上下游客戶提供“一站式”供應鏈服務;深圳鹽田港區先后開通平湖南、醴陵、江門、南昌等內陸港,推動水水、海鐵聯運進一步完善……
如今,廣東已構建以主要港口為引領、地區性重要港口共同發展的總體格局,以粵港澳大灣區為核心的世界級港口群正加速形成。
向海要糧
科學“牧漁”培育“藍色糧倉”
海面上,一個個深海網箱整齊排列,蔚為壯觀;近岸,連片的大棚把養殖區劃分得井然有序,一個現代化漁場己現雛形;再向陸地延伸,一個個被土地圍起來的魚塘星羅棋布,智能投飼系統正在作業……沿著廣東海岸線一路南下,處處可見這樣的場景。
配備智能投飼系統裝備的魚塘(央廣網見習記者 晁海娟 攝)
中國漁業看廣東。數據顯示,2022年廣東漁業產值1861.18億元,居全國首位。其中,海水魚類養殖產量85.14萬噸,占全國44.21%,穩居全國第一。
湛江是廣東水產第一大市,水產品產量連續20年居全省首位,有“中國海鮮美食之都”“中國對蝦之都”“中國金鯧魚之都”“中國水產預制菜之都”之稱。2022年水產總產量122.2萬噸,總產值274.44億元。
眼下正是金鯧魚上市的季節,在湛江流沙、草潭等海域,養殖工船滿載金鯧魚,穿梭在碼頭和深水網箱之間。據了解,湛江年產金鯧魚近10萬噸,位居全國第一,占全國總產量的40%。
近年來,湛江大力構建“藍色糧倉”,重點發展一條魚(金鯧魚)、一條蝦(海養對蝦)、一只蠔(養殖生蠔),帶動百姓致富。目前,全市已建成湛江灣、硇洲海域、雷州灣、流沙灣、草潭5個深水網箱養殖園區,深海網箱數量達3500多個,占全省70%。
海水種業是海洋養殖的“芯片”。今年,廣東出臺《關于加快海洋漁業轉型升級 促進現代化海洋牧場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其中提到優化種業發展空間布局,深入實施“深藍種業”工程,培育適合南海深遠海養殖的優良新品種,支持建設國家級、省級水產原良種場,提高水產原良種覆蓋率。
聚焦種業創新,廣東沿海各地正加速行動。湛江加快構建產學研相結合的“保、育、測、繁”現代水產種業產業格局;廣州南沙區大力推進建設海洋牧場岸基種苗繁育與種質資源保護基地;陽江依托陽西縣海水種苗產業園建設,推動水產種苗繁育、養殖、推廣等一體化發展。
梯度利用海洋空間,近海、中海、遠海各盡其用,廣東發展海洋牧場的路線圖已然勾勒清晰,“海洋牧歌”唱得愈發響亮。
向海攬風
新能源產業拓展藍色發展新空間
風從海上來,隨著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在廣東廣闊的海域上,一幅“追風逐光”的新能源產業圖景正徐徐展開。《廣東海洋經濟發展報告2023》顯示,全省累計建成投產海上風機裝機容量,從2019年的30萬千瓦,迅速增加到2022年的791萬千瓦,占全國海上風電裝機容量的26%,居全國第二,增長了20多倍。
三峽陽江沙扒海上風電場,成排風機矗立,十分壯觀。(央廣網發 梁文棟 攝)
10月11日,氫燃料電池動力示范船“三峽氫舟1”號在湖北宜昌完成首航,這標志著氫燃料電池技術在內河船舶應用實現零的突破。這艘船由中山企業江龍船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制造。據了解,中山氫能產業已聚集中科富海、明陽智能、大洋電機江龍船艇等一批氫能產業鏈關聯企業,涵蓋自主研發、生產、存儲、運輸到應用場景等全產業鏈。
在明陽智慧能源集團股份公司明陽天成實驗室,一個有趣的海上風機沙盤模型吸引了不少媒體記者的目光。隨著扇葉轉動,水中的“海底電纜”閃爍發光。該企業風能研究院研發測試開發主任工程師蔣祥增介紹,該沙盤包含了漂浮式風機、“導管架+網箱”的海洋牧場、海上升壓站、制氫平臺以及海洋氣象觀測綜合站等模型。他提到,漂浮式風機能較大程度降低成本,是未來深遠海域海上風機的一個趨勢。
在陽江市陽西縣沙扒鎮附近海域,離岸28公里處,300多臺固定式海上風機巍峨矗立在海上,白色風機葉片隨海風悠悠轉動。據了解,葉片轉動1小時,滿發5500千瓦時電量可夠一個三口之家用上兩年。這就是國內首個百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場——三峽陽江沙扒海上風電場。
今年印發的《廣東省推進能源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提到,規?;_發海上風電,要推動海上風能資源集中連片開發利用,打造廣東海上風電基地;此外,還提到做大做強海上風電裝備制造業,提前布局海上風電運維基地。
隨著政策措施不斷落地,目前已有越來越多的海上風電場從南粵海面“升起”,為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源源不斷注入綠色動力。
生態興海
文旅融合打造濱海旅游經濟帶
在海邊,沿著長長的銀色海灘漫步,聽海浪拍打礁石,看天空云卷云舒,甚是愜意。11月,想要在廣東找到一個這樣的休閑去處,再容易不過,比如茂名市中國第一灘、浪漫海岸,惠州市巽寮灣、雙月灣,陽江市海陵島、陽西沙扒灣……
中國第一灘離茂名市區20公里,景區內有12公里長的沙灘,沿沙灘外側是連續不斷寬達800—1000米的沿海防護林帶。據介紹,這條防護林帶于上世紀六十年代建造,是我國第一條人工建造成功的沿海防護林帶。我國著名的畫家關山月的名作《綠色長城》就取材于此。
茂名中國第一灘一角(央廣網見習記者 晁海娟 攝)
距離海灘不遠,就是茂名疍家墟。世代以耕海為生的漁民,在這里留下了具有獨特風情的疍家漁文化。
過去兩年,茂名充分利用濱海生態資源,深度挖掘海洋文化底蘊,傳承好心、俚族、疍家、漁商等文化,引入美食、文創、民宿等多種業態,打造漁、工、文、旅結合的鄉村振興新樣板——疍家墟。目前,疍家墟提供就業崗位200多個,墟內塘霞村村集體年收入達112.6萬元。
據了解,為了慶祝開漁,漁民們還會在每年休漁期結束的時候,舉辦特色開漁節。開漁節結合祭海祈福、開漁起航等民俗儀式,還融合漁家文化、風情旅游和海鮮美食等元素,推動當地旅游業發展。“開漁節當天,會有很多外地人專程趕來,只為吃這第一口海鮮?!标柦虚l坡漁港的一位餐廳老板告訴記者。
從閘坡漁港驅車十幾分鐘,就到了位于海陵島十里銀灘的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該博物館是以“南海I號”宋代古沉船發掘、保護、展示與研究為主題,是世界首個水下考古專題博物館。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大民介紹,“南海Ⅰ號”的考古發掘和現場保護,豐富了海上絲綢之路研究史料,向世界展示了800年前國際海洋貿易的生動畫卷。
記者從廣東省交通運輸廳了解到,目前,廣東正在加快建設濱海旅游公路,該公路全長1875公里,連接14市164個鄉鎮,輻射90個旅游景區,將充分展現廣東最美的海灣、岸線、沙灘、海島、海洋生物等生態資源景觀,培育濱海旅游休閑消費新模式,打造最具廣東特色的高品質濱海旅游經濟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