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歷
孟樸(Frank Meng)
高通公司大中華區總裁
孟樸現任高通公司大中華區總裁。孟樸此前,市手機他擔任高通公司中國區總裁。場和孟?在中國信息技術行業擁有多年的為高工作經驗。在加入高通公司之前,通帶他曾擔任數家公司的新機高級管理職位。孟?在北京郵電大學獲得微波和光通信專業的孟樸電子工程學學士學位,在紐約理工大學獲得通信系統專業的市手機電子工程學碩士學位。
孟樸性格沉穩睿智,場和但極為健談。為高大學畢業后,通帶孟?曾在北京郵電大學擔任教師。新機作為高通公司的孟樸大中華區總裁,他的市手機口袋里總是裝著兩三款中國合作伙伴的手機,方便隨時向客戶和媒體展示中國合作伙伴的場和新技術新應用。
時 間:2008年10月23日
地 點:北京嘉里中心高通公司
人 物:高通公司大中華區總裁 孟樸?
中國電子報社總編輯 劉東
中國3G市場啟動和智能手機增長為高通帶來新機遇
劉東:目前美國金融危機愈演愈烈,對實體經濟的影響也越來越明顯。我們注意到,一些跨國公司的業績出現了明顯的下滑,并且普遍調低了對于明年的預期和指標。你如何看待此次金融危機對全球經濟的影響?高通公司今年的整體經營情況怎么樣?
孟樸:此次金融危機確實有愈演愈烈的趨勢,主要是一些錯誤的金融操作造成的。現在看來,全球金融危機對整個實體經濟也開始產生一定的影響。我們看到的一些公司調低業績預期還不是最嚴重的情況,因為公司業績肯定是有好有壞,我目前比較擔心的是美國第四季度的零售業。第四季度有從感恩節到圣誕節和新年這個最重要的美國假日階段,因此第四季度美國零售業的銷售總額大概占全年的50%%,比例非常高。我聽到最悲觀的說法是:這將是近20年以來經濟狀況最差的一個圣誕節。如果事實果真如此,我覺得美國經濟狀況就相當糟糕了,可能引發失業率的增高,影響不僅表現在第四季度,可能明年全年美國經濟都不會太好。美國的不景氣狀況會影響歐洲經濟,然后通過日本影響到亞洲國家,像中國這種比較依賴出口的國家的經濟也可能會受美國需求減緩的影響。
對于高通來講,2008年全年公司的發展非常好,增長速度也非常快。2007財年(截止到2007年9月30日)高通在中國的業務收入占公司總收入的21%%,首次成為第二大市場。2008年高通中國業務收入比2007年提高很多。從整體上來看,高通在2008財年的發展還是比較好的。【編輯注解:根據剛剛公布的財報,2008財年高通公司受益于全球3G市場的蓬勃發展,總收入比上一個財年增長26%%,營業收入首次突破百億美元大關。高通(中國)在高通公司全球整體收入增長迅速的環境下,仍然保持了21%%的份額。】
劉東:此次金融危機也將給全球手機產業帶來不利影響,包括主導企業在內的手機企業利潤大幅下滑,全球手機市場也出現了疲軟的態勢,這勢必影響像高通這樣的手機芯片企業的出貨量。在這種情況下,高通如何尋找新的市場機會保持增長?
孟樸:從宏觀上來講,全球主要投資銀行和市場分析機構都已經調低2009年全球手機出貨量預測值,有的是稍微下調,而調低最多的則是把明年預測為10年以來的首次負增長,所以市場變化將帶來較大影響。高通公司看到,受金融危機影響,發達國家市場的換機速度已經減緩,該市場原來的換機周期大約是18個月,現在則有所延長。這對整個手機行業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對我們也有影響,這是行業大勢。
盡管如此,我認為一些局部市場,對高通來講可能是不錯的機會。兩個機會對高通來講值得期待:一個機會是中國3G市場將真正啟動。由于中國3G市場比全球起步晚很多,目前有數年被壓抑的市場需求,所以3G市場啟動以后,明年消費者對換機、新應用、新服務的需求會有超常的增長。特別是最近幾年與高通合作的中國廠家,在缺乏中國內部3G市場的環境下,在國外艱苦地打拼,中國市場啟動以后對這些公司來講也是一個收回投資的很好機會。
第二個機會是目前全球手機都在朝智能化方向發展,隨著iPhone和GPhone的推出,帶動了消費者利用寬帶移動網絡進行手機直接上網獲取數據應用的需求,也推動了全球智能手機、高端手機市場需求的增長。高通的7000系列雙核芯片專門針對智能手機應用,目前在30多款上市的WindowsMo-bile智能手機中占到了85%%-90%%的份額。另外,最近T-Mobile正式銷售的GPhone,僅僅網上預訂就已經達到150萬部,這對高通來講就意味著150萬片芯片的出貨量,因為這款手機用的都是高通的芯片。
中國3G市場和智能手機的需求是不是會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全球手機市場的下滑,我們還有待觀察,從宏觀經濟來講明年經濟形勢肯定不樂觀。不過,高通公司現金儲備比較多,在現在的經濟形勢下對公司未來發展有好處。
劉東:去年年底,Google與30多家業內企業成立了開放手機聯盟(OHA),共同開發Android開源移動平臺,并在今天向市場推出了第一款GPhone,但是市場反應似乎不如iPhone正式上市時那么火爆。我們知道這款手機使用的是高通公司的芯片。請介紹一下高通公司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以及與Google合作的具體情況。
孟樸:我認為GPhone代表智能手機新的開始,Gphone的重要意義不在于今后這款手機有多成功,它代表了兩個重要趨勢:一是采用開放平臺,將來會有很多公司介入智能手機行業;二是與iPhone或者其他智能手機相比,Gphone的主要賣點并不是用戶界面比iPhone更好,其更強調上網功能,能夠直接上網進入Google,并且擁有GoogleMap功能。此外,Gphone特別強調GPS(全球定位系統)的應用。開放的軟件平臺加上對互聯網應用的追求,會在今后幾年催生出很多類似GPhone的終端。
我認為未來兩三年內,能夠直接接入互聯網的智能手機會占到全球手機出貨量的一半。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消費者對互聯網應用的追求,智能手機的發展會越來越好。
劉東:目前Symbian、WindowsMobile、LINUX、Android等智能手機平臺之爭相當激烈,高通與WindowsMobile、LINUX、Android開展了合作。你們是如何選擇優先支持何種平臺的?
孟樸:高通優先支持哪個平臺完全是看消費者需求或者說運營商導向。運營商有需求的話就會有廠商做,有廠商做高通就會提供支持。
在過去的兩年里,歐洲主流運營商包括沃達豐在內都對手機廠家提出要求采用WindowsMobile平臺。其原因在于運營商的企業客戶有此類需求,由于這些企業客戶的后臺資源都是微軟提供的,所以WindowsMo-bile比較方便。現在全球有30多款WindowsMobile手機,絕大多數都是采用高通的芯片。
所以從幾個操作平臺上來講,WindowsMobile、Symbian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應用量比較多,iPhone的OS平臺只有Apple在用,RIM只有Blackberry在用。
高通與中國企業合作將更加緊密對TD計劃視市場需求而定
劉東:中國電信業重組已經基本結束,三大運營商圍繞全業務運營將開始新一輪大規模投資。如果3G牌照正式發放的話,投資規模會更大。高通如何看待WCDMA、CDMA2000、TD等三大3G標準體系目前在中國的市場格局以及未來中國市場發展的態勢?
孟樸:要看三大標準的競爭格局,主要是看三大運營商的發展態勢。
中國移動擁有的現金以及在移動通信領域里多年的積累是其最大的資本,其在過去幾年所進行的投入應該是今后抗御風險最大的保證。我相信中國移動的市場份額可能會有所下降。不過,除非有特別大的變動,下降到50%%以下的可能性不是很大。雖然中國移動的市場份額會下滑,但是在市場上還將是主導運營商。
至于另外兩家運營商,我們知道中國電信第一次進入移動通信領域。雖然要做的工作比較多,但是也有很多機會,中國電信有固網寬帶網絡資源,也有企業客戶資源,這在一定程度上讓其能夠取長補短,特別是從CDMA網絡升級到3G的角度來說,其是三大標準中成本最低、見效時間最快的。如果中國電信能抓住機會,打出時間差,將會迎來比較好的前景。如果網絡升級拖的時間過長,中國電信CDMA網絡的時間優勢失去的話后面就會更被動些。
對于中國聯通來說,中國聯通和中國網通的內部整合需要一定的時間。所以,3個運營商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在今后1年大家都有很多機會,也會根據市場競爭格局做出很多調整。
劉東:3G標準的后續演進非常重要,很多運營商已經開始了從HSPA、EV-DO向LTE演進的實驗。高通如何設計三大3G標準體系后續演進的技術路線,如何在推進演進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孟樸:從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來講,WCDMA和CDMA2000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不同的就是CDMA2000將語音和數據分開,WCDMA是放在一起。CDMA2000的EV-DO版本出來以后下行速度很快,WCDMA就提出R5版本做HSDPA(高速下行分組接入),單獨把數據拿出來,使得下行速度也很快。CDMA2000演進到EV-DO版本A,使得上行的速度提高,WCDMA就有了R6版本。CDMA2000演進到了EV-DO版本B,就是把多個EV-DO版本A的載波捆綁在一起,使它的傳輸速度更高。WCDMA這邊就出了R7版本,它是把多個HSPA(高速分組接入)載波捆綁在一起。未來幾年無論是單載波還是多載波都會發展下去,高通在這方面投入也很多。
在后一步演進中就將采用不同的技術了,OFDMA(正交頻分多址)技術在頻譜利用率方面實際上并不比CDMA好。現在主要CDMA2000運營商都希望在下一步走到OFDMA的時候和3G產業鏈合并起來,大家在下一步部署OFDMA的時候會使用LTE(長期演進)。作為高通來講,以OFDMA的技術為基礎,我們在LTE上面也做了很多投入。不管是WCDMA運營商還是CDMA2000運營商演進到LTE所要花費的工夫都是一樣的,要做一個疊加網,而且這個疊加網也不會完全取代3G網。所以我覺得CDMA和OFDMA技術會在一段時間內共存,這樣就需要多模終端。
劉東:高通目前的主要技術和產品集中在CDMA2000和WCDMA領域,對于TD還沒有介入。目前,TD市場在中國即將正式啟動,高通在這一領域有沒有什么具體計劃?
孟樸:目前還沒有,我們希望能夠多觀察,從技術演進、成熟度、商業規模等方面對TD領域進行認真判斷,目前我們還在觀察期。TD市場究竟有多大?這個問題就跟3個運營商今后的格局會怎么樣一樣,就算是市場專家,10個專家可能有10個不同的答案,不確定性比較大。另外,除了中國以外,TD在全球市場有多大的機會?這也是值得關注的問題。高通公司畢竟是一家全球性公司,還要看公司全球資源的調配和全球的市場機會。過去,高通公司還沒有針對哪一個具體市場來做產品,這兩年TD領域的變化很大,有很多不確定性,我們也不太好做決定。
高通沒有介入TD的另一個原因是基于市場的考慮,TD自始至終都提倡中國企業自主創新,我們介入會不會有機會?如果我們做了相應的產品運營商不采用,我們做了有什么價值?這可能是公司做決策的時候要考慮的事。
劉東:2007財年高通中國業務占高通全球市場的比例達到21%%,應該說,對一個跨國公司來講,中國業務所占比例已經相當高了。剛才你談到中國電信業新一輪投資會給高通帶來新的市場機會,高通中國業務將重點在哪些領域取得突破和增長,對未來中國業務占全球市場的比例有什么期待?
孟樸:如果已經占到全球收入的20%%,不管對哪個行業和哪個企業都已經非常好了,如果超過太多,比如說占到40%%以上反而不一定正常,所以我倒是希望和中國公司合作,能夠把他們的基礎打實,把產品的層次提高上去。
雖然中國企業一直在說要進入主流市場,要把產品做成高端產品,但是現在看來,在所有手機廠家里面,中國企業的產品還是中低端的比重比較大。我認為中國的很多公司在過去過多地追求外形設計,雖然外形設計很重要,但是在一些軟件的應用上面,特別是根據中國市場開發一些比較好的應用,然后做出一些產品可能更為重要。我更愿意看到中國企業在軟件應用上面能夠有所創新,能夠做出一些好產品,引領產業發展。
我覺得iPhone是一個革命,GPhone不能算是完全的革命,但是在引導行業趨勢方面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為什么人家能想到GPhone,而我們中國公司沒有想到類似一個“ChinaPhone”的產品?中國企業有很多特點,如果中國軟件能提高上去,做一款類似的產品,對中國企業的全球競爭力會有很大提升。
劉東:近幾年高通公司跟中國的企業開展了廣泛的合作,尤其是跟中興、華為的合作創造了雙贏的局面,最近你們和中國公司的合作廣度和力度都在不斷擴大。你們在與中國企業合作方面,有什么新的戰略部署?
孟樸:過去幾年高通跟中國公司的合作符合公司一貫的戰略考慮,也符合我們對中國的承諾。我們承諾過支持中國通信產業發展,很早的時候我們就明白CDMA要想在中國取得成功,沒有中國企業廣泛參與肯定不能實現得很好,所以我們在很早的時候就針對中國企業進行支持。
不管是中興公司還是華為公司或者其他的公司,這些公司在跟高通公司合作的過程中,加深了對手機終端和系統研發的理解。我們雖然沒有直接參與TD產業,但還是間接地對中國TD產業發展作出了貢獻。因為中國很多企業在做GSM終端時技術投入較少,而后來在CDMA2000和WCDMA上與高通進行聯合技術研發方面有很好的合作。我們看到,在TD領域取得了較大成功的公司,都是和高通在CDMA2000和WCDMA上合作得很好且取得成就的公司。從戰略方面來講,在今后幾年里面,隨著全球市場的發展和中國3G的發展,我們和中國公司的合作會越來越緊密。
加強合作是我們一直所倡導的,因為高通和這些公司沒有根本的利益沖突,我們不生產系統和終端,所以不管是在產品的選擇上還是在海外市場的開拓上,我們都與合作伙伴一起肩并肩合作。
高通將大力搶占移動互聯網制高點顯示屏或成新增長點
劉東:移動和計算的融合趨勢正成為行業的熱點,目前通信廠商和IT廠商都在試圖進入互聯網領域并加緊向對方優勢領域滲透。例如來自計算領域的英特爾和來自移動領域的高通公司憑借各自的優勢各自推出了新的產品。你如何看待這種狀況?
孟樸:在產業融合的時期,一方面是IT廠商進入移動領域,另一方面就是通信廠商進入IT領域,兩邊的門檻都是很高的。IT廠商如何把PC變成通信產品,他們有很多要學的東西。從Intel做WCDMA芯片可以看到,在這個過程中IT廠商確實有許多移動通信的技術和理念要學習。
通信廠商在這一方面也有很多要學的東西,不能講誰更容易一些,但是我們會有一些優勢。從技術難度來講,我認為移動通信的難度要比IT的技術難度高一點,因此我們的技術優勢更多一點。此外,在半導體的應用上面我們也有優勢,因為我們開發手機芯片,從一開始就非常重視功耗問題。Snapdragon在進行速度為600MHz的計算時,功耗只有500毫瓦,而PC進行相同的計算時功耗達到幾瓦,所以在低功耗的芯片上面我們也有優勢。
劉東:移動互聯網肯定是大勢所趨,為了迎合這一趨勢,高通推出了Gobi和Snapdragon解決方案和平臺,基于上述解決方案和平臺開發出的產品有什么優勢?是否有中國企業參與到這一類設備的開發中?
孟樸:從廣義上來講,Gobi和Snapdragon都是追求接入互聯網這一共同的目標。通過通信技術和互聯網的融合,消費者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上網,不同的人和電子裝置都應該和互聯網連接起來,這是第三代移動應用和第四代移動應用共同的目標。
從不同的市場來講,Gobi主要解決筆記本上網問題。但是對于移動通信來講,如何做到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的接入,到目前為止廣域網是解決辦法,特別是EV-DO和HSPA應用以后,廣域網的普及可以實現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上網。目前筆記本電腦接入廣域網是通過PC卡或者是USB卡,怎么樣能夠使得筆記本電腦出廠的時候就有內置的廣域網?Gobi就是針對這一點,同時支持EV-DO和HSPA。全球一些主要運營商,例如AT&T和T-Mobile都做了認證,然后授權給PC廠家。比如惠普、聯想和宏基,這些廠家把Gobi裝在主板上,消費者買到PC打開以后馬上就可以登錄。
Snapdragon是業界第一個處理速度達到1GHz,而且支持Wi-Fi、藍牙、功耗很低的芯片組,針對介于手機和筆記本電腦中間地帶的電子產品,從顯示屏來區分,就是4英寸-10英寸的便攜式電子產品。Snapdragon有一個特點,就是保證電子產品的永遠在線。
劉東:全球半導體行業正在處于新的整合階段,此前宣布的愛立信移動平臺部門(EMP)與ST-NXP的整合引起了行業的極大反響,業內人士認為這將對目前無線芯片行業的領軍企業高通公司和德州儀器帶來極大的挑戰和沖擊。你如何看待這一競爭形勢的新變化,通信芯片市場格局將如何演變?
孟樸:通信領域的半導體產品很難做,因為專業性非常強。在過去幾年里,半導體產業已經經歷了很大的變化,像2003年前后WCDMA在全球宣傳得比較多,那時候全球半導體公司,包括英特爾、摩托羅拉、德州儀器都在做WCDMA芯片,因為大家都看到了3G今后的發展。但是到了去年,成功的與沒成功的就開始區分開來,所以有一些公司被PE公司買下來,有一些公司進行合并。愛立信移動部門和ST-NXP的合并是最近的一個例子。從一開始有很多家,到最后的少數幾家,這是市場化競爭帶來的自然結果。
現在做3G芯片的公司,做得比較好的也就剩下3家:高通、愛立信與ST-NXP、德州儀器。我認為有點像三分天下,基本上3G芯片市場大的格局已定,下一步對高通來講就是怎么在這個格局下更好地提高自己產品的競爭力。這是高通的機會,同時也是挑戰。
總的來講,3G芯片市場的發展證明了高通在通信領域的競爭力非常強。高通也沒有失言,2003年國外WCDMA市場大發展的時候,國內3G還沒有起來,國內很多企業在做WCDMA手機的研發。那時候對高通的挑戰是,每個公司都說自己有WCDMA芯片,憑什么說服客戶用高通的芯片。當時高通就告訴國內廠商,高通的商業模式是支持多個廠家,你如果用德州儀器的芯片,德州儀器對中國廠家的支持力度不可能超過對諾基亞的支持力度;你如果用愛立信EMP的芯片,索尼愛立信肯定是其最大的客戶。此外,高通只開發通信芯片,不做照相機芯片、Wi-Fi芯片等其他產品。這幾年不管是產業研發還是海外拓展,中國公司和我們都合作得非常好,這才是真正的合作伙伴關系。
劉東:聯發科通過芯片加軟件的交鑰匙模式和價格競爭對手機芯片市場產生很大沖擊,高通公司如何看待這種現象,你們的芯片價格會不會按照市場需求有所下降?
孟樸:專利費的根基是公平、非歧視,如果做不到公平非歧視,你的技術授權體系就被打破了。而且從商業模式上來講,我也不認為專利是影響技術的根本原因,專利是隨著技術發展而發展的。如果沒有高通公司持續研發并廣泛授權,幾個大型半導體公司與幾家大型手機廠商捆綁在一起,中國公司和韓國公司的機會就會很有限。
因此,還是要辯證地看問題。如果沒有CDMA,三星、LG等韓國公司就起不來。如今三星GSM做得不錯,但那也是其在CDMA成功以后取得的進步,如果沒有CDMA,三星怎么與諾基亞和摩托羅拉競爭?中國的情況也一樣,高通做了研發,通過技術授權給很多廠商,如果沒有這個模式,手機企業只會大的越來越大,小的越來越小。所以對中國和韓國這些企業來講,高通公司是很好的盟友。
劉東:近日高通推出了Mirasol顯示產品,這是否意味著你們未來除了關注芯片領域以外,還將向顯示屏領域發展?顯示屏領域是否將成為高通公司新的增長點?
孟樸:對手機和其他便攜式電子產品來說,用戶體驗非常重要。Mirasol顯示屏可以解決兩個問題:一是不論在很強或者很暗的光線下,消費者都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顯示屏上的內容,這是一個技術革新,用戶體驗會更好;二是功耗非常低,比現有顯示屏的功耗低很多,如果原來能待機5天,采用Mirasol顯示屏能待機10天。
Mirasol顯示屏技術還處于萌芽階段,下一步要實現彩色顯示屏的商業生產。實現大規模生產,還需要完善技術。如果技術成熟,顯示屏產業會變成公司新的增長點,畢竟顯示屏也屬于半導體領域。
(本報記者安勇龍整理 張鵬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