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隊三小時,屆年只為看一只猴子;入園門票幾十塊,輕人買周邊花了上千塊;以為在逛迪士尼,又盯其實走進了“肯尼亞平替”……這屆年輕人又盯上了動物園。上動啥火
曾經的物園動物園是家長們的遛娃勝地,如今的屆年動物園里全是大學生。和小時候的輕人走馬觀花、認認動物的又盯大名不同,如今的上動啥火年輕人更看重沉浸式、樂園式的物園游玩體驗,稱之為“zoo walk”。屆年
“zoo walk”為啥火了?
戳中萌點
這股“zoo walk”的輕人風潮因何而起?對許多年輕人來說,首先是又盯為了追逐新鮮感,動物園里“明星藝人”千姿百態,上動啥火不少動物因為長相出眾,物園或是獨特的習性,總能在不經意間走紅網絡,吸引了年輕人們來“打卡”。
“丑萌丑萌的,莫名戳中我的審美。”在南京市紅山森林動物園里,游客薛晶在岡瓦納區見到了心心念念的“杜杜”——一只白面僧面猴。“五一”假期期間,南京市共接待游客超千萬人次,較去年增長22.4%,其中紅山森林動物園接待量在各大景區中躋身前五。

南京市紅山森林動物園里的白面僧面猴“杜杜”。
通體黑色唯臉獨白的杜杜是園里的頂流。“杜杜,杜杜!看這里。”隔著玻璃,不斷蜂擁而來的年輕人輕聲呼喚著“男明星”,一邊高舉手機、相機,隨時等待抓拍,不少拍到它正臉的人馬上在手機上給親朋分享:“快看,這哥們長得多‘炸’。”
有年輕人說,“zoo walk”像一劑良藥,用自然風情,治好了自己的“自然缺失癥”。的確,在城市化浪潮中成長起來的一代人,城市的高樓大廈并不新鮮,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跟著小紅書、B站的攻略和指引,加入“zoo walk”的隊伍,去親近大自然,追尋那些活躍在野外的美麗身影。據統計,2023年,紅山森林動物園的來園游客中,20-30歲的年輕人占了近六成。

記者用漫畫復刻杜杜的樣貌。
記者發現,也有一些“zoo walker”是做足了攻略,精打細算的“特種兵”,在他們眼里,到動物園一趟,世界各地的不同風情“盡收眼底”,是性價比拉滿的出行優選。不久前,因一場暴雨,廣州長隆野生動物園大量長頸鹿、斑馬狂奔去避雨,那壯觀的場景像是一場動物大遷徙。有年輕網友評價,不是肯尼亞去不起,而是廣州更有性價比,雖是“Made in China”,但氣勢不輸非洲本尊,去動物園趕上一次這場面,立省好幾萬,實在是又實惠又能炫。
向往自然和自由
“zoo walk”的火熱,并非偶然。
在“刻板印象”里,動物園是孩子們的天堂,而事實上,動物園的受眾面已經越來越寬。首先,動物園本就自帶“老少通吃”的屬性,而和工作、生活“battle”得身心俱疲的人們,也更向往自然和自由。有網友表示:在這里,連看老虎打個哈欠,似乎都讓人如沐春風。
其次,是交通更便利,人們更愿意出門了。隨著人們出行時間和成本的降低,去到位置偏遠的大型野生動物園不成問題,跨省逛動物園也是說走就走。交通運輸部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五一”假期,全社會跨區域人員流動量超13億人次,日均約2.7萬人次,同比增長2.1%。
在紅山森林動物園副園長白亞麗看來,在野生動物身上,人們代入了自己的情緒,有人看到老虎“大山”頭枕樹干,瞇著眼睛躺在水里小憩,感嘆這松弛感真是絕絕子;有人在睡覺的考拉跟前久久駐足,羨慕它無憂無慮的生活,這些共情都吸引了更多人前來“打卡”。

南京市紅山森林動物園里的水豚,被網友戲稱為“卡皮巴拉”。
“看!是‘卡皮巴拉’!”在南京紅山森林動物園里,轉過一處拐角,從常州來的大學生徐文迪似乎發現了什么,興奮地舉起相機一通拍攝。在他面前,一只水豚臥在地上,不緊不慢地嚼草吃。“卡皮巴拉”正是水豚英文名“capybara”的中文諧音,因其松弛自在、與世無爭的精神狀態,成為新晉的頂流,也被做成了各種表情包,受到人們的熱捧。
“干飯都不急,精神狀態領先起碼30年。”徐文迪打趣。在他身后,不時有路過的游客停下腳步,無論老少,似乎都能喊出“卡皮巴拉”這個網名,隨后便感嘆起這佛系老哥與世無爭的超然狀態。“真羨慕它情緒穩定。”從上海前來“打卡”的小葉說,比起像他這樣成天焦慮、“一點就炸”的上班族,生活悠哉、精神穩定已入化境的“卡皮巴拉”簡直是偶像,活成了自己最向往的樣子。
保護、分享與展示
人們對動物的洶涌愛意,也讓動物園管理方開始思考,怎樣才能讓“zoo walk”熱度常駐,保持長紅。
比如,不久前,大熊貓“花花”成了成都文旅局的榮譽局長,點燃了一波流量熱潮,大家紛紛拋梗接茬,幫著“花局長”整花活。獲得“官方認證”,跨界入職人類世界的“花局長”,也為動物園打開了“腦洞”,紛紛開始“講故事”,為人氣火爆的動物們立“人設”。

南京市紅山森林動物園里的紅吼猴。
如在紅山森林動物園,工作人員展開“頭腦風暴”,想著法子幫動物們“出圈”,園區里的狼群成立了“大灰狼文化有限公司”,結伴出行的它們好像公司團建,畫面忽然可愛起來;金絲猴一家則被喚作“金家”,家庭成員們的日常生活,好像瞬間成了一部野生版的《家有兒女》。
不過,獨角戲唱不響,有了動物明星,還得有游客來捧場。為此,不少動物園會主動分享動物們的日常,并和網友們進行友善互動,盤活流量的同時,也讓人們更加親近、愛護這些可愛的動物。
如“金家”就已經擁有了一批“迷弟”“迷妹”,還有游客會拍攝照片、視頻,給“金家”的成員們編排“走秀”等故事,得到官方的點贊和轉發;而在北京動物園,在水豚頭上放橘子、和小熊貓合影、被鵜鶘夾腦袋這三個項目成了“打卡”標配,園區為此開展“豚豚征名”等活動,和游客粉絲積極互動。

南京市紅山森林動物園里的動物周邊產品。
不少動物園還借著“zoo walk”的熱潮,開啟了動物明星帶貨模式。在紅山森林動物園的文創館里,廣東來的小劉和小黃頭戴印有小熊貓形象的方巾,抱著滿滿一袋文創產品,肩上還掛著一只小熊貓玩偶,一旁的館內限定版盲盒也吸引了不少年輕游客,其中幾款已經售空。園區工作人員介紹,像“抱抱小熊貓”“卡皮巴拉”掛件等都是爆款,為了給“zoo walker”們更豐富的游玩體驗,除了掛件、擺件、盲盒、風箏等一系列動物周邊文創產品,園區還和不少知名品牌進行聯名合作,滿足年輕人分享、展示的需要。

南京市紅山森林動物園里的水豚周邊玩偶,被擺放成獼猴桃的樣子。
白亞麗認為,無論是分享動物們的新鮮事,還是通過文創產品為游客留下寶貴的回憶,園區解鎖這些“zoo walk”的新玩法,終極目標都是為了展示動物們魅力十足的個性。“我們希望大家關注每一只動物個體,走近它們的喜怒哀樂。”白亞麗說,“zoo walk”在人與動物之間建起了更深的情感聯系,從了解、愛上野生動物,到自發地保護它們,鼓勵更多人投身動物保護事業,也是這趟自然之旅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