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名院士的紅色情緣】 “我會和九三學社的同人們一起,繼續探索我國高科技企業的本身發展方向,探索科技體制改革的面旗新路,為民主黨派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幟新為‘科教興國’戰略的學網實施作出切實的貢獻。” ——王選(摘自《中國工程院院士傳記——王選傳》) 擷憶王選人生軌跡中追求進步、王選聞科參政議政的本身片段,對于深入、面旗全面了解這位開創“漢字信息處理與印刷革命”的幟新科學家求實創新的科研作風、獻身科學的學網奉獻精神和為而不恃的品德風范非常重要。 少年時的王選聞科王選就讀于上海南洋模范學校,當時發生在身邊的本身學生愛國運動成為他接觸進步思想的開端。1949年5月27日,面旗上海解放。幟新王選目睹解放軍進城的學網一幕:“解放軍就睡在地上,沒有進老百姓的家里,站崗的解放軍威風凜凜的。盡管當時我才12歲,還不太懂事,對共產黨、解放軍還沒有更多的認識,但還是有一種高興的心情和喜悅的感覺。” 在這樣的環境下,王選很快接受進步思想。在分別加入中國共產黨和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的哥哥和姐姐的影響下,1951年,剛滿14歲的王選成為班里第一名團員——這是王選在追求進步思想的人生路上邁出的第一個堅實腳印。 進入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就讀后不久,王選被選為團支部書記,后來又擔任系分團委副書記。北大是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和五四運動的發祥地,也是中國共產黨最早的活動根據地之一。校園中涌動的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氛圍和精神深深感染著王選,他在追求理想和進步的道路上自由地徜徉、求索。“大量的學生工作和社會活動占據了他很多精力,可王選樂此不疲,他把追求政治進步和學業有成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認為這樣才能對社會、對國家作出更多貢獻。”《中國工程院院士傳記——王選傳》作者叢中笑說。 20世紀90年代,王選的人生軌跡中又增添了一條璀璨的參政議政之路。1993年,王選當選第八屆全國政協委員,人生翻開嶄新的一頁。在政協分組會上,王選圍繞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和吸引人才的問題進行闡述,觀點得到許多委員的支持。1998年3月,王選當選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人大教科文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在王選擔任的眾多職務中,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一職是他格外重視的。王選說:“九三學社成員大多是科學技術領域中的中、高級知識分子,他們生活、工作中的實際問題,也將是我關注的焦點。我將利用一切機會,為他們呼吁,為他們創造條件,讓他們發揮更大的作用。” “他本身就是一面旗幟,能夠產生很強的凝聚力……他的這種形象,他的這種吸引力,他的這種榜樣力量,對九三學社來說,無論是過去還是將來,都會持續發揮作用。”在《向王選同志那樣做人做事》一文中,全國政協原副主席、九三學社中央原主席、中國科協名譽主席韓啟德院士寫道。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于傳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系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