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entek的新傳創(chuàng)新傳感器不僅支持消費類產品,在電動汽車、感器無人機等新興應用領域也取得了豐碩的技術成果。
隨著物聯網(IoT)和人工智能(AI)時代的助力智到來,在電子設備中發(fā)揮“感官”作用的無處傳感器元件的重要性越來越顯著。傳感器不僅是新傳各種系統“智能”的關鍵,更是感器使終端產品滿足各種安全、節(jié)能標準要求不可或缺的技術要素。iSentek總部位于臺灣,助力智成立于2011年6月,無處是新傳一家看好此市場發(fā)展前景的MEMS傳感器設計商,致力發(fā)展自有技術,感器為客戶提供完整的技術解決方案。
Max賴iSentek 創(chuàng)始董事長兼首席執(zhí)行官 Max Lai 表示,助力智十年前在市場上流行的無處新興應用是 IoT、工業(yè)4.0 和智能手機,它們自 2007 年誕生以來迅速普及。
“從技術角度來看,傳感器在所有這些應用中都發(fā)揮著關鍵作用。只有有了傳感器,那些本來就是死物的設備才有感知的能力。從產業(yè)角度來看,臺灣當時已經擁有完整的電子產品供應鏈,包括各種PC、消費電子系統制造商,以及實力雄厚的上游半導體公司,但缺乏本土的傳感器組件供應商。大多數傳感器是從歐洲、美國和日本進口的。這為iSentek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會。我們相信,一家能夠獨立生產傳感器的本地技術公司,不僅可以使整個臺灣電子行業(yè)更具競爭力,而且還將填補長期空白,滿足本地客戶的需求,”賴說。
iSentek 的研發(fā)團隊專注于各種類型的磁傳感技術,包括平面霍爾、垂直霍爾、AMR、TMR 和磁通門;目前的產品線包括電流傳感器、角度傳感器、線性傳感器、電子羅盤/磁力計和開關傳感器,并將繼續(xù)擴大產品陣容。
Lai表示,在應用方面,iSentek的傳感器不僅支持手機、智能手表等消費類產品,近年來在電動汽車(EV)、無人機等新興應用領域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其中,EV應用以充電所需的剩余電流檢測(RCD)為主,無人機應用以高精度、低功耗的電子羅盤為主,iSentek占據了高達80%的市場份額%。他還透露,在全球COVID-19大流行和世界各國對清潔能源的追求等因素的幫助下,他看好醫(yī)療設備和儲能系統(ESS)應用將騰飛。因此,iSentek也在積極投入相關產品的研發(fā)。
致力于研發(fā)自有技術
盡管傳感器在當今的電子設備中幾乎無處不在且不可或缺,但與主處理器、微控制器和其他充當系統“大腦”的組件相比,它們受到的關注仍然要少得多。事實上,生產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傳感器需要博大精深的技術知識,因為它們是跨越物理、機械、材料、電學等專業(yè)領域的知識精華,而定制化的設計和調整必須在不同的領域進行。結合最終應用,以滿足所需的精度水平并充分利用整體系統性能。臺灣半導體產業(yè)鏈完整度與競爭力全球領先,
“不同的應用對傳感精度和測量范圍有不同的要求,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傳感器,”賴說。“我們不向客戶銷售單一的傳感器組件,而是為他們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因此,從系統電路設計布局開始,我們必須與客戶進行密切溝通,了解他們的系統規(guī)格——包括CPU/MCU架構和系統中的其他干擾源——以及傳感器精度、溫度、穩(wěn)定性等參數;除了硬件組件,我們還提供獨家算法支持。”
Lai強調,iSentek自成立以來一直致力于自主技術的研發(fā),希望為客戶提供新一代的傳感器解決方案。十多年來,iSentek在創(chuàng)新技術方面積累了多項研發(fā)成果,包括三維傳感器平面化技術,相關論文發(fā)表在IEEE等國際會議或學術期刊;iSentek已獲得67項技術專利(另有19項正在申請中)。他還指出,除了傳感器架構的技術創(chuàng)新,iSentek還投入大量資源開發(fā)獨家配方進行材料創(chuàng)新,以提高傳感器性能。
跨領域知識與跨行業(yè)合作的精髓
傳感器技術創(chuàng)新不僅需要通過跨領域知識的結合來實現,跨行業(yè)的合作也非常重要。以EV充電設備的RCD為例,Lai強調,漏電流感應功能對終端用戶的人身安全至關重要,因此在設計過程中需要與客戶緊密合作,以確保最終的結果結果可以滿足安全要求。
“目前,大部分充電樁廠商都集中在臺灣或中國大陸,我們貼近客戶的優(yōu)勢由此體現。由于臺灣半導體產業(yè)鏈的集中性,我們不僅離下游系統制造商很近,而且離晶圓代工廠、封測廠也很近;因此,任何技術交流都可以快速進行,這可以大大提高新產品開發(fā)的效率,”賴說。
由于與不同行業(yè)結盟的豐富經驗,iSentek對發(fā)展特別有前途的儲能系統和醫(yī)療設備應用也充滿信心。賴表示,隨著世界主要經濟體向綠色可再生能源應用邁進,儲能系統必將有相當大的需求。
儲能系統內部還需要電流傳感器;高精度、高動態(tài)響應范圍的電流傳感器是儲能系統中的重要關鍵元件。開發(fā)過程需要與客戶更緊密的合作,解決實際應用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并不斷進行調整,以達到最佳效果。
醫(yī)療設備也是如此。“我們不是醫(yī)療專業(yè)人士,但我們會認真傾聽客戶的需求,并從我們專業(yè)的傳感器技術角度解決他們的問題。” 賴認為,不僅因為 COVID-19 大流行,而且因為完善的寬帶網絡基礎設施,無需去醫(yī)院或診所就醫(yī)的體驗讓遠程醫(yī)療更容易為公眾所接受。因此,對個人使用的脈搏血氧儀等醫(yī)療設備的需求將不可避免地增加。在儲能系統或醫(yī)療設備等較新的應用領域,iSentek將首先與臺灣當地客戶合作,然后將積累的經驗轉化為競爭力,打入國際市場。現在,
展望未來
隨著各種電子設備不斷向智能化方向發(fā)展,以及所謂的物聯網人工智能(AIoT)和自動駕駛汽車等新應用層出不窮,預計傳感器的市場需求將不僅在數量上增加而且在質量上。
“以傳感器為例。他們對分辨率、精度和范圍的要求參數將越來越高,”賴解釋說。例如,電動汽車的電機控制需要非常精確,這樣車輛在急加速/急減速時才不會卡住。結合自動駕駛功能的智能汽車需要即時響應,而這些安全應用將需要更精密的傳感器來支持。
因此,從技術角度來看,新一代能夠提供更高分辨率和大量程的TMR(隧道磁阻)和AMR(各向異性磁阻)傳感器在很多應用中替代傳統霍爾傳感器是必然的。此外,傳感器本身也需要增加更多的智能——那么傳感器應該如何智能化呢?Max Lai表示,在算法上做一些改進,匹配微控制器是一種方式,另一種是重新發(fā)明傳感器自身的架構。不過,后者卻是各家廠商的“秘技”。因此,iSentek 不會透露其細節(jié),但用戶可以期待未來的傳感系統足夠智能,能夠更準確地識別信號和特定事件,并更快地做出響應。
結合人工智能甚至神經網絡的智能傳感器的研發(fā)需要與其他具有相關技術專長的公司合作。因此,賴認為在傳感器行業(yè)會出現更多跨行業(yè)聯盟、跨領域合作的例子。無論市場如何變化,iSentek都將一如既往地為客戶提供完整的“軟硬件兼顧”的傳感解決方案。因應日益增長的需求,iSentek目前正在擴充團隊,尋找有興趣的工程師加入傳感器技術的探索,朝著實現“感知世界,創(chuàng)造幸福生活”的愿景邁進。
審核編輯:湯梓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