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成都6月18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王心源研究員18日在成都舉行的專家中國中脊資源首屆“美麗中國中脊帶”可持續發展論壇上指出,“美麗中國中脊帶”發展戰略研究需要摸清資源問題、美麗理清發展問題、研究認清未來問題。發展
王心源在論壇上做《從“線”到“帶”:科學認知與發展思考》主題報告說,未等問題由中國地理學家胡煥庸在1935年提出的專家中國中脊資源中國人口密度分界線“愛輝(璦琿)-騰沖”線(也稱“胡煥庸線”),其本質是美麗中國近代人口密度分布的突變線,是研究中國傳統農業生產模式在人口上反映的最后界定。
中科院院士郭華東由破解“胡煥庸線”問題而提出的發展構建“美麗中國中脊帶”,是未等問題傳統農業生產空間的最大化表達,“美麗中國中脊帶”背景為農牧交錯帶,專家中國中脊資源是美麗重要的國土生產空間,也是研究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帶。
王心源認為,發展構建“美麗中國中脊帶”不僅是未等問題科學研究問題,還需要研究與思考涉及生產經濟活動、生產力空間布局以及生活空間布局等問題。
——摸清資源問題方面,“美麗中國中脊帶”要開展水資源、生態資源、旅游資源、礦產、能源、土地、人口等資源稟賦研究。
——理清發展問題方面,包括“美麗中國中脊帶”發展環境的地緣格局、“美麗中國中脊帶”與國家戰略以及“一帶一路”關聯研究、“美麗中國中脊帶”的交通戰略研究和“健康中國”戰略研究。
——認清未來問題方面,主要為“美麗中國中脊帶”歷史上生態環境變化與未來預測研究;“美麗中國中脊帶”與國際地緣政治、經濟戰略問題研究。
他介紹說,“美麗中國中脊帶”戰略研究,整體上可進行生態—環境、經濟—社會、人口—文化全域發展空間整體規劃設計;分段設計上要注重新的生產生活方式下實現人—地新的協調平衡發展。
“美麗中國中脊帶”可以分為三大區段:東北段包括黑龍江、興安生態旅游經濟帶(區);中段包括鄂爾多斯—呼和浩特—張家口—大同—錫林郭勒—太原生態經濟文化帶(區),西安—蘭州—銀川—西寧生態經濟文化帶(區);西南段包括重慶—成都—昆明—瑞麗生態經濟文化帶(區)。
王心源表示,成渝雙城經濟圈位于“美麗中國中脊帶”西南段,在“美麗中國中脊帶”框架內,雙城發展,一是競爭與合作;二是內循環上實現北接西安越過秦嶺、南聯昆明穿高原,形成面上“鉆石”組合;三是擴大內循環,東聯武漢沿大江,北結西安—鄭州進中原,南聯昆明—貴陽開南疆,形成兩個四邊形面狀與一線組合;四是進一步擴大內循環,東連武漢—長沙成大面,比翼齊飛重三區(長三角、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以此為基礎,雙城可攜手打造中西部區域發展平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