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趙漢斌
“身邊有些事情吸引住了我的亞馬目光……我意識到葉口蝠穿越林間,尋覓果子,孫森掌蝰盤繞在蘭花根部,火為火上伺機出擊,全球美洲虎在河岸邊漫步。變暖在這些動物的澆油四周,有800種喬木挺立著,亞馬比北美洲所有的孫森特有種還多;還有上千種的蝴蝶,這個占全世界整個動物群百分之六的火為火上生物等待黎明。”這是全球當代最偉大的生物學家愛德華·威爾遜眼中的亞馬孫雨林一角。他說:“富饒的變暖雨林,永遠是澆油地球上最后一個寶庫。”然而,亞馬這個地球上最大的孫森寶庫如今正經受著存續或毀滅的考驗。
大火吞噬“地球之肺”
亞馬孫雨林是火為火上世界上最大的熱帶雨林,它橫跨8個國家,覆蓋了南美40%的面積,而且它占據了世界雨林面積的一半,占全球森林面積的20%,是全球最大、物種最多的熱帶雨林,被稱為“地球之肺”和“綠色心臟”,它貢獻了地球大氣中20%的氧氣,對全球變暖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的數據,有超過3000萬人生活在這一地區,這里也是大量哺乳動物、鳥類、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的家園,很多動物只存活在亞馬孫雨林地區,每兩天就有一種新的植物或動物在這里被發現。
近些天來,持續不斷的大火,正以創紀錄的速度吞噬著巴西亞馬孫雨林的一切,起火點多達4萬個;據報道,大火中雨林新添了9250平方公里的疤痕,煙霧彌漫到了3000公里以外的城市,熱帶植被和其間棲息的動物、真菌正化為灰燼。
人類活動是罪魁禍首
每年6月至10月是亞馬孫盆地的旱季,巴西國家空間研究所表示,旱季是火災發生的原因之一,但今年亞馬孫地區的降雨量僅略低于平均水平,并未出現異常,熱帶雨林的環境非常潮濕,全年濕度高達77%—88%,因此人類活動才是火災頻發的罪魁禍首。
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研究所科普工作者劉光裕也在關注這場大火。他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森林大面積砍伐后,形成倒木,旱季溫度足夠高或民間用火、燒荒等,一場風來,就會讓火勢蔓延。一旦鄰近的活體樹木被烤干,就很容易導致成片雨林被點燃的惡果。倘若分布在整個雨林各個角落的數萬個火點連接成片,簡直就是地球的災難。
WWF亞馬孫項目負責人里卡多·梅洛則直陳大火是“近期砍伐森林樹木加劇導致的”。雖然巴軍方已出動數萬人滅火,但撲救的效果還未得到評估。
或導致極端氣溫頻現
來自WWF的數據顯示,亞馬孫雨林儲存著900億到1400億噸的二氧化碳,并釋放了很多氧氣。在8月發生大火之前,林地轉耕地和森林砍伐使得亞馬孫雨林每年向空氣中釋放5億噸二氧化碳;而大火對亞馬孫雨林植被造成的損害,會加快釋放二氧化碳的速度,加速氣候變暖,其結果就是對南美氣候造成直接影響,如降雨減少、氣候更加干燥等。長期來看,大火造成的碳排放或將導致全球變暖更加嚴重。
此外,不可忽視的是,亞馬孫雨林調節全球氣候的作用是全方位的。這個區域土壤中的水分經由植物體蒸騰到大氣中,地表水匯集成亞馬孫的河流,最終匯入大海。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局稱,全球天氣狀況在很大程度上受海洋洋流的影響。洋流幫助調節氣候,將赤道地區溫暖的海水和降水帶給兩極地區,將兩極的寒冷海水帶到赤道地區。如果沒有這些洋流的調節作用,地區氣溫將會變得更加極端。如果植被繼續遭到破壞,也就意味著蒸騰作用大幅減弱,調節全球氣候的能力也大打折扣,災害也將禍及全球。過去50年間,亞馬孫雨林已痛失17%的植被,亞馬孫盆地南邊與東邊的水汽循環業已受到影響。
WWF警告說,破壞亞馬孫雨林的結果就是世界上許多地方都會更加頻繁地出現極端氣溫,同時伴隨著極端干旱以及四季交替現象的消失,這不是危言聳聽。
劉光裕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從無數的歷史實例來看,熱帶雨林的修復是很困難的。雨林的土壤十分貧瘠,因為營養循環很快,樹葉落下或樹木腐爛后,都會很快被吸收,它的土壤層其實是很薄的。森林一旦遭砍伐后,土壤很快會被雨水沖刷。“全世界都還沒有太成功的森林修復經驗,相對于生態修復,不要破壞是一個底線。”劉光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