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采購或成新方向
帶量采購已經從政策醞釀,采購出分采或成新地區實踐,新消息傳試點、類集擴大與深化,采購出分采或成新逐漸進入到常態化階段,新消息傳有行業權威專家在5月10日召開的類集第三十八屆中國醫藥產業發展高峰論壇暨2021年賽柏藍峰會上指出,藥品分類集中采購是采購出分采或成新今后的主方向,或針對婦兒專科非專利藥品、新消息傳急搶救藥品、類集創新藥品、采購出分采或成新短缺藥品、新消息傳麻醉藥品和第一類精神藥品等。類集
另有一位不愿具名的采購出分采或成新藥品集采領域的專家表示,總的新消息傳來說藥品集采的主要趨勢是常態化、制度化,類集選擇的品種會不斷擴大,尤其是國家集采試點比較成熟的領域,比如通過化學藥品一致性評價企業+原研藥企業家數比較多的品種。
此外,對于中成藥的集采和生物制藥的集采,還有一些非醫保耗材的集材,都會在研究和試點的范圍之中。
總的來說,就是對普適性較強的品種按統一規則集中采購;其次,對高值醫用耗材按一品一策推進;還有,對特征性較強的品種探索專項集中采購——主要指在療效評價方面,具有特殊性的產品;最后就是,對適應癥和功能主治相似的品種探索合并集中采購,比如中成藥和生物制劑。
生物制劑納入的可能方式
就生物藥集采的問題——同期,在同寫意、賽柏藍共同主辦的生物醫藥創新論壇上,藥渡董事長李靖博士指出,未來影響面將持續擴大,生物類似物納入集采是必然趨勢。
預計生物藥集采的可能方式如下:生物類似物集采品種的選擇主要考量因素為市場規模和使用成熟度;在過渡期,醫療機構報送采購量及確定擬中選廠家時區分原研和生物類似物,若3-5年后能明確臨床療效和安全性后,才有可能把原研和生物類似物合并集采;由于生物類似物之間是否一樣是不確定的,因此集采大概率會讓醫院按廠家精確報價。
就上述問題,藥渡咨詢合伙人李梅梅對賽柏藍進一步指出,生物類似物和仿制藥不一樣,不是完全相同的,明確產品報價比較合理,不像仿制藥直接按通用名報價。
截至目前,可以看到,國家組織藥品帶量采購進行到目前的第四批已經基本形成了比較穩定的方案,剩余品種的集采也在研究和討論中。
前文提到的專家表示,對于納入國家集采的品種,相關方面針對產品、廠家數、適應癥等指標均會進行充分的論證,與此同時針對目前不同品種之間降價不均勻的情況,也引發了一定的關注。總的來看,集采已經開始呈現出精細化、差異化、多元化的發展方向。
藥企尋求不同轉型路徑
在生物醫藥創新論壇上,興業證券董事總經理徐佳熹博士也指出,針對仿制藥,后續會有全國第五批、第六批集采,重點非過評品種區域集采,逐步實現集采品種的全覆蓋,與此同時,仿制藥中的難仿品種有望獲得關注。
除帶量采購外,針對創新藥的醫保談判也在繼續,已在醫保常規目錄內且專利過期的產品挨個談判,不留死角。
此外,DIP試點也值得關注——70個試點城市逐步推進,從主要病種開始,但2年內還不會對藥品和器械經營產生極大影響,醫保支付價預計短期無法推出。
在多重政策影響疊加的背景下,不同層級和賽道的藥企都在謀求各自的轉型。總的來看,上述人士指出,行業整體加速向創新轉型。
以港股醫藥公司口徑統計,行業整體研發費用由2005年的0.4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363億元,平均研發費用由2005年的約900萬元增長至2019年的3.6億元;隨著投入的增加,國產創新藥研發取得積極進展,近十年來臨床和上市批準數量快速增加;新藥研發需求的增加亦帶動CRO行業的發展,國內CRO市場規模快速擴大。
此外,大藥企正在轉型:恒瑞+豪森成為為數不多的跟上Biotech大潮隊伍的傳統龍頭企業,引領行業——石藥恩必普降價后進入新品逐步上市的階段,BD或進一步發力;中國生物制藥安羅替尼上量,合作引入PD-1,BD提速。
二三線大藥企市值收縮的同時,也在積極謀求轉型——有的開始標的拆分,有的被buyout基金“盯上”可能會成為大概率事件。
在藥企轉型的同時,“License-out”合作和“國際化”,商業化能力越發重要。
未來的創新藥立項必將是全球視野與中國國情的疊加,只有差異化、國際化的產品才能在資本市場上獲得足夠高的估值,同時商業化將是很多創新藥企業的生死線,但未必每個企業都要自己做銷售,biotech與biopharm、big pharm間的合作會是大勢所趨。
李靖博士也表示,未來新藥研發投入加大是必然趨勢,中國的研發階段已經進入新的時代格局重構必然發生,研發的智慧和效率決定著企業創新的成效。李梅梅進一步對賽柏藍表示,藥企在選擇靶點的時候,最好不要扎堆去做,因為你扎堆可能意味著后續的低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