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荷再現中荷人壽保險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荷人壽”)發布首份銀行系險企二季度償付能力報告。人壽據報告顯示,季度凈流繼2017年凈利虧損6621.6萬元,虧損以及2018年一季度盈利7211萬元之后,現金中荷人壽于2018年二季度再度虧損558萬元。出近
對于為何公司凈利潤出現反復虧損的億元狀況,中國網財經記者致電中荷人壽。中荷再現截至發稿前,人壽未收到中荷人壽相關回復。季度凈流
在現金流方面,虧損中荷人壽在償付能力報告中表示,現金今年二季度末賬面流動性資金充裕。出近在預測期間內,億元基本情景下整體賬戶均為凈現金流入、中荷再現流動性充足。
今年二季度,中荷人壽實則表現為凈現金流出近1.8億元。由于其一季度凈現金流入約3.8億元,故而二季度末未表現出現金流異常。
進入中國保險市場十余年來,中荷人壽“戰績平平”。凈利潤方面,直到北京銀行“進駐”2年后(即2012年),才實現1210.5萬元的盈利,并且結束了此前長達9年的虧損。而連續盈利五年后(2013-2016年,凈利潤分別為1858.6萬、2886.8萬、3200.6萬和1.4億),中荷人壽于2017年再度陷入虧損。

同樣依賴于股東的銀保渠道優勢,中荷人壽保費收入得以快速增長。據統計,除2015年外,自2011-2017年間,中荷人壽保費規模一直保持著兩位數增速的增長,看似并未受到監管環境的影響。
實際上,隨著監管對于壽險產品一系列的調整,中荷人壽也在調整保費結構。數據顯示,2015年其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的同比增速高達658.1%。而2016年和2017年,該部分保費收入則分別同比下降13.4%和74.5%。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教授朱俊生曾表示,銀行系壽險公司具備天然的基因優勢,借助銀行股東資源,銀保業務得以迅速發展。但是,銀保產品通常以理財業務和短期業務為主。隨著監管環境的變化,中短期存續業務以及萬能險等業務將受到很大約束。同時,一般來說,銀行系壽險公司沒建立起個險團隊,在其而其謀求保障型和長期型業務發展時,還將面臨渠道拓展的挑戰。
資料顯示,中荷人壽成立于2002年底,前身是首創安泰人壽。之后,2010年6月,北京銀行收購首創集團持有股份,并于當年更名為“中荷人壽”;2013年7月,BNP巴黎保險集團收購ING集團持有股份。目前,北京銀行和BNP各持有中荷人壽50%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