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萎縮:
病因:
腦萎縮是別腦由于各種因素所致的腦組織細胞的體積和數量減少,繼發腦室和蛛網膜下腔擴大,萎縮可分別或同時發生在腦白質和灰質。硬膜液主要原因有外傷、下積感染、別腦藥物性、萎縮老年性及其他疾病。硬膜液依其程度和范圍不同,下積可分為局限性腦萎縮與彌漫性腦萎縮兩類。別腦
臨床:
部分患者早期可發生記憶力下降,萎縮繼而出現定向障礙,硬膜液說話不流利,下積最后發展為癡呆
CT與MRI表現:
(1)彌漫性腦萎縮:
①腦皮質型腦萎縮以腦溝、別腦腦池增寬(擴大)為主,萎縮腦室擴大較輕或正常;
②腦白質型腦萎縮以腦室擴大為主,硬膜液腦溝腦池增寬較輕或正常;
③混合性彌漫性腦萎縮,灰質與白質均受累,顯示腦溝、腦池及腦室均擴大。
(2)局限性腦萎縮:局限性腦溝、腦池增寬。腦室擴大產生負占位效應;其范圍可只限于幾個腦回,也可以是一個葉或一側半球,后者為單側腦室擴大,中線結構向腦萎縮側移位。
判斷有無腦萎縮,往臨床工作中一般多采用目測法,即:
①將腦溝、腦池及腦室的大小與正常同齡人對照,若有明顯增寬則為腦萎縮;
②腦溝寬度>5mm可提示腦萎縮;
③側腦室額角、枕角、顳角變圓鈍,則提示相應腦葉萎縮,但應注意生理變異存在的可能性。
鑒別:
彌漫性腦萎縮致腦室擴大時應與腦積水鑒別。但單純腦萎縮:
①腦實質內無異常低密度區,而腦積水在腦室周圍可出現間質性水腫的低密度區;
②腦萎縮時腦室形態改變不明顯,冠狀位重建時,左右側腦室頂部夾角變大(>140°),腦積水時腦室向四周擴大,左右側腦室額角呈球形,而側腦室頂部夾角縮小(<120°);
③第三腦室擴大,腦積水比腦萎縮明顯,可呈球形;
④腦萎縮時腦溝、腦池以增寬,而腦積水時則腦溝變淺或消失,腦池不寬。
硬膜下積液:
年齡:多見于老年人及嬰幼兒。
病因:多見于外傷后,也可發生于v-p術后、開顱術后、腦膜炎后。又稱硬膜下積液。系外傷引起蛛網膜撕裂,形成活瓣,使腦脊液進入硬膜下腔不能回流,或液體進入硬膜下腔后,蛛網膜破裂處被血塊或水腫阻塞而形成。水瘤內液體為水樣,呈淡黃色或淡紅色,蛋白含量較腦脊液高。硬膜下水瘤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急性少見,在數小時內形成,慢性則有被膜包裹。
CT表現:多發生于一側或兩測額顳骨內板下。50%在雙額區,長深入縱裂前部呈M形,表現為內板下方新月形低密度區,近似腦脊液密度,無或只有輕微占位表現。周圍無腦水腫。MRI表現:在T1加權和T2加權圖象上,硬膜下水瘤信號與腦脊液相似,部分病例在T1加權圖象上可表現為高信號,這可能與水瘤內蛋白含量有關
臨床:可分為急性與慢性。表現為顱高壓和占位。急性可鉆孔引流,慢性可行鉆孔引流或開顱骨瓣成形包膜切除術。少數可自行吸收。
老年性腦萎縮一般表現為雙側腦回變寬,腦溝加深,腦實質萎縮,常有腦室系統的擴大。而硬膜下積液由外傷引起,單側者易于鑒別,雙側常見額顳頂區的條帶狀低密度區(CT),由于占位效應,腦溝,腦回變淺,腦室縮小。對于合并腦萎縮者,積液處的腦溝,腦回也比其它部位要淺。另外,硬膜下積液常有外傷史,可伴有智力,行為障礙,以及腦受壓癥狀等。
如癥狀不明顯,硬膜下積液一般采取保守治療,因為老年人顱內代償空間較大,對于積液量大(>100ml,或厚度>1.5cm),產生明顯腦受壓癥狀者,可手術,一般鉆孔引流即可,但注意放液不可過快,不用脫水利尿藥物,注意補液,頭位可稍低,有利于引流。也可輔以高壓氧治療,有利于恢復。還有一點,硬膜下積液可逐漸轉變為慢性硬膜下血腫,因此對于保守治療者,應定期復查CT。
在臨床上常見大于50歲外傷后出現硬膜下積液,常為雙側.
診斷上,首先看有無顱壓增高表現,不易鑒別時,應用甘露醇實驗性診斷。積液多在額葉,看腦室額角是否受壓。
治療上,少量積液不需處理,量大者可動態觀察癥狀及CT,進行性加重時,可鉆孔引流,否則保守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