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消費者報廣州訊(陳曉瑩 記者李青山)3月13日,廣東廣東省消委會召開2023年“3•15”信息通報會,省消失約會議發布《2022年度廣東消委會系統消費投訴分析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系統消費報告顯示,回經2022年,濟損廣東省各級消委會共接待消費者來訪和咨詢約24.17萬人次,億元處理消費者投訴400237件,廣東為消費者挽回經濟損失約2.66億元。省消失約其中,系統消費電信類投訴成漲幅最大的回經投訴類別。
2022年處理投訴量逾40萬件
廣東作為經濟大省強省,濟損消費人口持續增多,億元居民收入穩步增長,廣東消費市場規模不斷擴張。省消失約2022年,系統消費廣東消委會系統處理消費者投訴400237件,占全國34.75%。從投訴區域分布看,投訴量依然主要集中在經濟活躍的珠三角地區,廣州、深圳兩市共353980件,占全省總量88.44%;東莞(13180件)、肇慶(5790件)、汕尾(4947件)、惠州(3589件),數量居全省前列。而全年投訴量增幅最大是汕頭(1389件),同比增長10倍,增量為1263件;其次是中山(3129件),同比增長8.25倍,增量為2791件。
近5年挽回經濟損失情況圖
挽回經濟損失近5年來最低
2022年,廣東省消委會系統為消費者挽回經濟損失2.66億元,占全國19.31%,同比下降26.70%,低于近5年平均數(3.92億元),為近5年來最低。全年消費者因經營者有欺詐行為獲得加倍賠償案件486件,加倍金額57.86萬元,同比下降54.55%。
廣東省消委會分析認為,2022年受國內外經濟形勢和疫情反復等多種因素影響,大多數行業出現經營困難,投訴較為集中的生活社會服務和教育培訓領域中,商家結業歇業甚至倒閉“跑路”情況較多,消費投訴無法正常處理,消費者預付款項不能追回,導致挽回經濟損失數和賠償數額下降。
合同、售后和質量居前三
從投訴性質分析,合同(145974件)、售后服務(140646件)和質量(65383件)居2022年投訴前三位,分別占總量36.47%、35.14%和16.34%。合同類投訴主要集中在互聯網、教育培訓和生活社會類等服務領域,隱瞞關鍵信息、模糊合同條款、通過不公平合同格式條款排除限制消費者權利是投訴熱點。另外,售后服務類投訴增長7.94%,主要集中在移動電話服務、網絡接入服務和美容美發等領域;假冒和安全兩類投訴則出現較大下降,降幅分別為35.13%和19.48%。
服務類投訴量圖
服務類投訴量變化表
電信類投訴漲幅最大
在服務類投訴方面,全年共處理247532件,占總量61.85%,同比上升3.42%,互聯網、生活社會類、教育培訓、電信和文體娛樂體育居前五位。互聯網服務出現減量(減少4620件),但仍居服務類投訴榜首;此前大幅飆升的教培投訴有所回落,減量2713件,同比下降6.37%,但總量依然較大(39855件);降幅較大的還有金融和旅游,分別下降53.64%和44.27%。在服務類投訴中,電信和銷售服務則大幅上漲,同比上升了106.00%和31.49%,電信服務問題較多。
電信類增幅最大,套餐扣費等投訴飆升。2022年,共處理電信類投訴25375件,同比上漲106.00%,為漲幅最大的投訴類別。其中移動電話投訴24772件,占該類投訴97.62%,同比上升190.24%。主要問題有:一是套餐活動規則不清晰,業務辦理繁瑣復雜,訂閱容易、取消困難;二是侵犯消費者知情權,未經同意擅自更換高價套餐,扣費短信發送不及時,捆綁銷售、誘導開通新業務;三是攜號轉網要求高,操作復雜,涉嫌存在通過不公平格式條款限制消費者權利;四是售后服務體驗差,客服處理效率低,難以實質性解決消費者問題。
“考公”培訓火熱,機構問題凸顯。面對不斷變化的經濟形勢和就業環境壓力,“考公”、“考編”成為熱門選擇。目前大部分培訓機構采取“高額學費,不過退款”、“分期貸款培訓,不限次學習”等經營模式,在驅動行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導致產生消費矛盾糾紛,甚至引發群體投訴。據不完全統計,自2022年以來,僅廣東省和廣深消委會就收到關于某公考培訓機構投訴382件,涉及金額共計1127.67萬元。該類投訴主要問題有:一是合同違約,不兌現“不過退款”約定,或以各種理由拖延退款。因“考公”成功概率相對較低,投訴涉及人數多、金額高(平均每件涉案金額2.95萬元);二是誘導消費者辦理培訓貸款,在高額費用不能退回又無力還款的情況下,消費者的征信受到損害;三是虛構名師資質,培訓內容粗糙,隨意變更課程內容、上課地點等,教學質量差。
醫藥及醫療用品需求大,相關投訴快速上升。2022年,共處理醫藥及醫療用品投訴4459件,同比上升18.18%,投訴主要集中在12月份,其中西藥1292件,同比上升49.19%;醫療器械1299件,同比上升34.06%。涉及主要問題有:一是發貨慢,預售時間長,甚至惡意“砍單”不發貨;二是虛假宣傳、產品以次充好,如將普通口罩宣傳成醫用外科口罩,或是夸大口罩的防護功效;三是涉嫌哄抬價格,或強制捆綁搭售其他藥品;四是涉嫌違規售賣涉疫產品,如通過微信群、朋友圈、小區業主群等線上方式無證銷售涉疫藥品、醫療器械。
家政服務投訴激增,行業發展有待提升。2022年,共處理家政服務投訴3320件,占社會服務投訴55.15%,投訴量與去年相比激增3.19倍。其中合同(1340件)、售后服務(1244件)和虛假宣傳(524件)投訴較多,占總數40.36%、37.47%和15.78%。投訴反映問題有:一是行業誠信度不夠,存在未按時上門服務、擅自取消訂單等情況;二是服務水準不高,缺乏高技能從業人員,不能提供專業化智能化服務;三是出現虛假宣傳,一些互聯網家政公司,為吸引客戶,虛假承諾服務內容,夸大服務質量;四是退款困難,一些不良經營者利用預付式消費經營模式融資圈錢,一旦企業出現經營不善或破產,消費者退款難損失大。
美容美發熱度不減,醫美問題更受關注。近年來,隨著“美麗”消費需求持續走高,相關的投訴熱度不減。2022年,共處理美容美發投訴15510件,同比上升24.85%。其中涉及醫療美容投訴1927件,占美容美發投訴的12.42%。投訴涉及主要問題有:一是虛假宣傳誘導消費,夸大功效和優惠力度,誘導消費者高額充值;二是從業人員缺乏執業資質,技術不過關,消費人身安全無保障;三是不告知醫療美容風險,發生爭議后退費困難,造成消費者經濟、健康損失等。
汽車消費活躍度高,質量和服務成投訴焦點。2022年,共處理交通工具類投訴18643件,其中汽車及零部件投訴15167件,占該類總量的81.35%,同比增長8.51%。主要問題有:一是商家不按合同交付汽車,以車輛資源有限,廠家運輸、物料成本提高為由變相加價提車,影響消費者上牌;二是新能源汽車電池質量問題多,充電故障常見,消費者投訴續航里程縮水,特定季節續航折損多;三是安全問題依然突出,如行駛中突然加速、熄火、漏油、發動機異響、轉向失靈等;四是售后服務不到位,“三包”期內退車、換車難,存在過度維修、維修價格不透明等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