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不過”是只不過“不小心”,還是心還新聞故意為之?丨心理雜貨鋪
人們經常聽到一句“洗白”的話:某件事情總體是好的,只不過出現了一些副作用。故意丨心看客們常常并不會買單:因為在他人看來,為之網“只不過”這個副作用往往都是理雜有意為之,常會當成詬病的貨鋪話題,甚至會蓋過事件本身。科學但如果“副作用”是只不過錦上添花,往往不會得到額外的心還新聞稱贊。
為了研究人們是故意丨心如何看待“副作用”的,心理學家曾經給出了如下情景:
在積極副作用的為之網情景中,一個企業的理雜副總裁向理事長匯報:“我們打算開始一個新項目。這個項目會給我帶來利潤,貨鋪同時還會對環境有幫助。科學”理事長說:“我才不管什么環境,只不過我只想多賺錢。就這么干吧!”于是項目啟動了,如期賺到了錢,也對環境帶來積極影響。
在消極副作用的情景中,副總裁還是向理事長匯報,但這次新項目雖然能掙錢,但是會對環境造成破壞。理事長的回答還是一樣:去他的環境,我只想多掙錢。項目賺到了錢,卻對環境帶來消極影響。
對于企業來說,保護或者破壞環境,都是上馬新項目的副作用。但對于理事長是否“蓄意”造成環境影響,人們的判斷卻有所不同:對于破壞環境的副作用,超過八成的人認為是理事長蓄意為之;對于有利環境的副作用,卻有近八成的人認為理事長是“無心插柳”。也就是說,當副作用是被道德評價為壞事,人們就更傾向于認為這個結果是有意造成的,這種效應被稱為“副作用效應”。
有人認為這種效應,是根據人們對于結果的態度所導致:只要有壞的結果,就是故意的。有人認為,人們是根據對副作用的責任進行判斷:實施者需要對壞的副作用負責(受到懲罰),但并不該因為好的副作用受到獎勵。人們判斷該懲罰壞的結果,因此判斷實施者是故意的。而人們判斷不該獎勵好的結果,因此判斷實施者是無意的。也有人認為這與是否違反“規則”有關:在進行一件事時,人們要權衡得失利弊,在考慮主效應獲利的同時,考慮損失(負效應)是常規的思路,會對行動方向造成影響,如果考慮伴隨而來的負面結果,有可能改變行為本身。而好的副作用則是順水推舟,忽略也不會對大方向造成影響,因此不是故意的行為。
不止“環保”這種明確道德標準的事情會如此,日常生活中也常會出現一些“無心之得”或“無心之失”。研究者發現,無論副作用是屬于道德范疇還是日常,只要是破壞規則,就更容易被看成“故意”的。今年最后一期的 PsyCh Journal 發表的文章里,研究者們就用到了日常的例子:丈夫建議妻子穿某條裙子參加聚會,這條裙子很漂亮,兩人會成為聚會焦點。符不符合聚會的著裝要求是副作用。結果發現,更多的中國大學生認為如果不符合著裝要求,穿這條裙子就是妻子故意;但如果正好符合了著裝要求,則只是碰巧而已,并非特意去迎合要求。這說明“破壞規則”是判斷是否故意的主要標準。另一方面,人們不會因為“穿錯”衣服而去責備或者表揚,說明“懲罰-表揚”并不是人們判斷是否蓄意的主要原因。
雖然生活里,我們并不一定事先就知道一個行為能有什么副作用。但“副作用效應”卻給我們這樣的提示:做事前,負面問題要多考慮,尤其是違反常規和主流意見的行為和結果,需要三思而行。
論文信息:Zhumei Lin, Jin Yu, Liqi Zhu (2019). Norm status, rather than norm type or blameworthiness, results in the side‐effect effect. PsyCh Journal, 8(4), 513-519, https://doi.org/10.1002/pchj.292
(作者系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PsyCh Journal 編輯)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于傳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系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