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十里
01 商超財報不容樂觀
審視2024年上市商超的商超財報,營收和利潤雙下滑幾成行業常態。年財
《靈獸》統計,報關11家上市商超——包括永輝超市、店調中百集團、改難聯華超市、掩行業陣步步高、商超家家悅、年財紅旗連鎖、報關三江購物、店調國光連鎖、改難利群股份、掩行業陣高鑫零售以及*ST人樂——中有8家營收同比下降。商超
具體來看,年財高鑫零售的報關處境尤為艱難。其營收跌了13.3%,凈利潤更是直接從上年的盈利7800萬斷崖式跌至虧損16.68億。關店止損、保供業務退潮、消費疲軟等,這些理由或許充分,但結果卻并不理想。
永輝超市同樣未能逆轉頹勢,2024年虧損進一步擴大至16.39億元。中百集團則陷入更深泥潭,營收同比下滑10.81%至104億元,凈虧損擴大至5.28億元,毛利率下滑、負債率飆升至82.91%,風險水平顯著提升。
而*ST人樂的情況更加極端,營收幾乎腰斬,大規模關店的后果直接反映在收入暴跌上。
即使在如此嚴峻的行業環境下,部分實現盈利的企業同樣面臨“增收不增利”的困境。
國光連鎖營收增長超11%看似亮眼,但凈利潤卻暴跌超八成,僅剩267萬,扣非后更是虧損千萬,陷入“賠本賺吆喝”的境地;家家悅營收微增,凈利卻在下滑。三江購物營收微降,扣非凈利潤亦呈下降趨勢。
這些現象無一不在昭示,行業整體主營業務的造血能力正在普遍減弱,賺錢變得越來越難。
但也有幾抹亮色。步步高無疑是本輪財報季的最大“驚喜”。不僅在2024年神奇扭虧(凈利12.27億,同比暴增165.18%),其2025年一季度的表現更是驚人,凈利同比狂飆近5倍。雖然這其中有債務重組的特殊因素,但其后續經營層面的顯著改善,尤其是門店調改,成為關鍵助力。
紅旗連鎖則憑借深耕西南市場與精細化運營,連續三年營收突破百億,利潤穩定且持續分紅,展現出較強的抗風險能力。
此外,聯華超市和*ST人樂雖然仍處于虧損狀態,但虧損幅度大幅收窄,階段性“止血”成效初顯。
這些現象傳遞出一個清晰的信號:行業大洗牌正在加速,粗放經營的企業正面臨被市場淘汰的風險。馬太效應加劇,只有那些敢于進行深刻自我革命、找準方向并具備強大執行力的企業,才可能在這場殘酷的淘汰賽中搏得一線生機。
業績壓力都擺在那兒了,企業的第一反應自然是——關店止血,門店調改。這成了最直接、最普遍的“規定動作”,是活下去的本能反應。
02 關店!調改!
當上市商超財報持續下滑,企業生存壓力驟增,“活下去”成為行業普遍共識。由此,關店止損和門店調整成為大部分商超的現實選擇。這些舉措,既是應對短期虧損的必要手段,也折射出行業深層次的轉型困境。
近年,很多超市選擇關掉虧損門店或降低開店頻率,這無疑是一場痛苦卻必要的“斷臂求生”。 有的上市商超一年關掉數百家門店,少的也有幾十家。這波關店背后,是清晰的“斷舍離”邏輯——砍掉持續流血的“負資產”,將有限的資源集中到能打仗、有希望的陣地上。
效果有沒有?有。聯華和*ST人樂虧損的收窄,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此。對于那些背負沉重歷史包袱的企業而言,甩掉一些虧損門店,至少能緩解資金壓力,為后續調整贏得寶貴的時間和空間。
但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關店僅僅是“止血”,遠非“造血”。它帶來的營收萎縮是必然的代價,*ST人樂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如果存量門店的經營效率不能得到根本性提升,那么關店之后的路,可能會更加崎嶇。關店,更多是為下一步的深度變革——門店調改,鋪平道路。
門店調改的熱潮也隨之而來,尤其是學習“胖東來”模式,幾乎成了行業現象。從服務細節、商品陳列,到管理模式、員工激勵,一時間,“取經”隊伍絡繹不絕。
步步高在門店調改方面持續推進,2024年和2025年初部分門店銷售和客流有所提升。企業官方表示,門店調改涉及商品、供應鏈、服務和激勵等多個層面,效果在部分門店已初步顯現。
除步步高外,其他企業也在積極推進門店調整。永輝超市完成了31家門店的改造,但由于企業規模龐大,門店調改的成效在短期內仍受到多種因素影響。
而中百集團則采取自主調改與多業態發展并舉的策略,積極布局便利店、社區食堂等新業態,嘗試構建多元化的社區商業生態。高鑫零售方面,將部分關閉的大賣場轉型為M會員店,希望借助新業態探索新的增長點。
雖然會員店目前對整體營收貢獻有限,但企業在新賽道上的嘗試,為未來可能的轉型積累了經驗。
當然,如果調改僅僅停留在表面功夫,而沒有深入到商品結構優化、供應鏈效率提升、組織管理變革這些層面,那么調改很可能只是“曇花一現”。
對于高鑫、永輝、中百這些行業巨頭而言,轉型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關店和調改只是其中的環節之一。要真正實現“強身健體”、重塑競爭力,必然需要更長時間的陣痛和更深層次的自我革命。
03 “商品力”和“運營效率”
關店止損、門店調改,這些只是商超行業應對壓力的基礎動作。真正決定企業未來走向的“下半場”已經到來,核心有兩點:商品力和運營效率。
商品力是重中之重。過去靠品牌商供貨、當個“渠道平臺”就能舒服賺錢的日子,徹底結束了。貨架高度同質化,線上線下選擇泛濫,消費者需要理由才會買你的商品。這個理由只能是:你得拿出點真東西——要么是別人沒有的獨家貨,要么是品質靠譜、價格還讓你心動的實惠貨。
因此,自有品牌被推到了這場商品力革命的前沿,成了各家押注的關鍵棋子。邏輯很清楚:自己定義產品,繞開中間環節,既能做出差異化,又能多賺點利潤。
各方動作來看,步步高以“BL”自有品牌為抓手,主打高質價比戰略,結合全球直采與供應鏈優化,部分自有品牌商品如可生食雞蛋已實現快速放量;永輝則提出打造“百個億元級單品”,聯合供應商深度孵化,意圖通過規模效應和供應鏈綁定,形成自有品牌矩陣;中百集團則側重于“明星單品”、“堡壘單品”開發,并繼續強化鮮食加工領域的傳統優勢,提升商品吸引力。
但把自有品牌做成功,絕非易事,坑也深不見底。
不少零售業內人士評價,這是一場對企業綜合實力的極限考驗。市場上多少所謂的“自有品牌”,不過是找個低端代工廠換個包裝?這種“偽自有品牌”除了短暫拉低價格,對提升品牌形象、培養用戶忠誠度,效果有限。
更要命的是供應鏈,這才是自有品牌的真正命門,絕非所有企業都能玩得轉。選品、研發、品控、庫存、物流……哪個環節出問題都可能導致災難。這需要強大的整合與管理能力,需要持續的投入和專業的積累。
此外,商品差異化同樣面臨挑戰。行業內模仿速度極快,企業唯有持續創新、加大研發與品牌投入,才能保持自有品牌的獨特性和吸引力。
但僅有商品還不夠,運營效率跟不上也是白搭。在租金、人力成本不斷攀升,行業利潤薄如刀片的現實下,高效率就是企業的生命線,是盈利的基礎。這意味著必須在成本控制、流程優化、庫存周轉等每一個環節做好精細化管理,從牙縫里摳利潤。
而效率提升是一項系統工程。步步高通過關停低效門店、聚焦核心商圈,提升單店坪效,同時在采購、能耗等環節狠抓成本,部分門店坪效提升已超四成。三江購物則加大數字化投入,通過系統化改造提升門店管理和庫存周轉效率。
總結來看,中國商超行業的競爭格局已徹底改變。規模擴張和渠道紅利已成過去,商品力和運營效率成為決定企業存亡的核心變量。市場洗牌加速,只有那些能夠持續打造獨特商品、深耕自有品牌,并把運營效率做到極致的企業,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一席之地。
凜冬已至,未來屬于那些真正回歸零售本質、苦練內功的“實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