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發改委對壟斷頻頻重拳出擊,去年據中新經緯客戶端不完全統計,發改罰款紛紛去年全年發改委依法共計開出逾5億元的委反反壟斷罰單,處罰對象涉及電信、壟斷電力、逾億元國造紙、電聯醫藥等多個行業。中招中新經緯客戶端就上述影響力較大的去年反壟斷案例進行盤點。
首例直供電價格壟斷案:4家央企牽涉其中
2017年8月3日,發改罰款紛紛發改委對山西省電力行業協會(以下簡稱“山西電協”)組織23家火電企業達成并實施直供電價格壟斷協議一案作出處理決定,委反這也是壟斷發改委查處的首例直供電價格壟斷案。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第四十六條第一款規定,逾億元國“經營者違反本法規定,電聯達成并實施壟斷協議的中招,由反壟斷執法機構責令停止違法行為,去年沒收違法所得,并處上一年度銷售額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罰款。”發改委依法對該案件處罰7338萬元,其中23家山西省火電企業被罰7288萬元;作為壟斷行為組織者的山西電協被頂格罰款50萬元。
在被處罰的23家火電企業中,大唐、國電、華能、華電四家央企發電集團的山西分公司在列;漳澤電力、格盟能源、晉能電力、西山煤電四家省屬發電集團也名列其中。
發改委表示,山西電協違反《反壟斷法》規定,違背國家電力改革中引入競爭、鼓勵大型工業用戶向發電企業直接購電、交易雙方協商定價的原則,不利于通過市場化、法治化的手段有效推進火電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華北電力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袁家海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在電力市場化改革開始之初企業就形成類似的價格同盟,不利于之后整體電力市場化改革的推動。發改委對上述案件的處罰能夠起到震懾作用,規范市場競爭秩序,對全國電力市場化改革都起到重要作用。
4.57億元!國內企業史上最高反壟斷罰單誕生
《反壟斷法》實施九年來對國內企業處罰金額最高的一張罰單也在2017年產生。去年9月27日,發改委對18家聚氯乙烯樹脂(以下簡稱“PVC”)經營企業依法處以共計4.57億元的罰款。發改委反壟斷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執法機關對所有的經營主體,無論是國企、民企還是外企,都是一視同仁的。只要違反《反壟斷法》,必然要受到處罰。
調查顯示,2016年3月至12月期間,18家涉案企業以“西北氯堿聯合體”的名義先后召開6次會議,交流市場行情、討論產量銷量,并通過微信群達成了13次價格壟斷協議,聯手推高PVC售價。根據《反壟斷法》規定,具有競爭關系的企業之間不能抱團溝通價格,更不能達成價格壟斷協議。上述案件中18家PVC企業違反最基本的經濟規律,觸犯了法律底線。
無獨有偶,抱團溝通價格實行壟斷的,還有17家造紙企業。
2017年7月上旬,發改委對杭州市富陽區造紙協會(以下簡稱“富陽紙協”)組織17家造紙企業達成并實施卷筒白板紙價格壟斷協議一案作出處理決定,涉案主體的行為違反《反壟斷法》第十六條以及第十三條第一項的規定,富陽紙協被依法撤銷登記,17家企業被罰款778萬元。
發改委調查發現,2016年10月28日,富陽紙協組織浙江鴻昊、浙江新勝大、浙江春勝、浙江三星紙業等17家造紙企業召開行業會議,共同協商上調卷筒白板紙價格,并達成協議。2016年11月至12月兩個月期間,卷筒白板紙價格累計上漲23%。
中新經緯客戶端注意到,這并非富陽的造紙企業第一次被處罰。早在2011年初,發改委就曾對富陽紙協組織行業經營者達成變更或固定價格的壟斷協議的行為作出過處罰,富陽紙協被頂格罰款50萬元。
打擊寬帶壟斷 中國聯通兩分公司被點名
2017年3月16日,發改委公布吉林、遼寧兩省部分地區電信企業實施壟斷行為的查處結果。吉化集團信息網絡技術有限公司、中國聯通丹東市分公司、中國聯通長春市分公司與長春一汽通信科技有限公司四家公司在辦理寬帶業務時,分別存在要求消費者繳納停機保號費、捆綁固定電話、指定小區使用相同的寬帶單產品資費標準等行為,構成壟斷。上述四家公司共計被罰沒152.34萬元。
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強調,電信企業應依法合規經營,不得違法實施壟斷行為。國家發改委及各地價格主管部門將進一步強化對電信行業的監管力度。同時,歡迎經營者和消費者通過12358價格監管平臺,舉報有關涉嫌違反反壟斷法的問題,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醫藥領域壟斷成近年來國內監管重點
在醫藥行業,2017年7月31日,浙江新賽科藥業有限公司、天津漢德威藥業有限公司兩家公司因存在異煙肼原料藥價格壟斷的行為,被發改委依法罰款共計44.39萬元。
公開資料顯示,異煙肼是治療結核病不可缺少的主藥之一,定價在3-4元。發改委指出,醫藥領域壟斷行為是近年來國內監管重點,此次查處新賽科藥業、漢德威藥業價格壟斷行為一案,有利于規范原料藥市場價格行為,維護市場價格秩序,建立藥品購銷的公平市場環境。后續發改委將持續加強反壟斷監管,依法制止各領域限制競爭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