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提到“跨界科學家”,吾家吾國琬新聞科你會想到什么?作為業界聞名的丨獨“跨界科學家”,這位院士在天文學、家專界科數理學、訪跨核物理、學家學網激光、杜祥能源研究多個領域都留有建樹。吾家吾國琬新聞科他既是丨獨我國核武器中子學與核試驗診斷理論領域的開拓者之一,也是家專界科我國激光領域的帶頭人。他就是訪跨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 1964年,學家學網我國自行制造的杜祥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此后,吾家吾國琬新聞科氫彈研究也正式開展。丨獨這一年,家專界科杜祥琬從蘇聯莫斯科工程物理學院畢業回國,被分配到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理論部,參與氫彈的研制。彼時的中國“一窮二白”,而留蘇的杜祥琬則把自己的薪水都上交給了大使館,在物質與知識上報效家國。 用計算尺算出中國首顆氫彈 上世紀60年代,我國科學家所接觸到的氫彈知識非常有限。在研究剛開始時,國內缺少計算機與手搖機。沒有電子設備的輔助,氫彈研究人員只能憑借計算尺廢寢忘食地計算相關數據。 1965年10月,在經歷了無數次的失敗之后,他們終于摸清楚了氫彈原理的基本思路。自此,氫彈的研制走向了快車道。兩年后,我國第一顆330萬噸當量的氫彈爆炸成功。短短32個月,在杜祥琬等一眾科學家夜以繼日的奮斗之下,我國完成從原子彈爆炸成功到氫彈空爆試驗成功的壯舉。 王 寧:可是拿尺子來算一個氫彈研究的數據,對我來說我也是難以想象的。 杜祥琬:是啊,那時候就是這樣的,我們坐在現場的試驗場的帳篷里面,周光召、于敏也都在那,大家打一個地鋪,我坐在那算,他坐在那算,拿計算紙來算,算完以后有人記,有人討論,就是這樣的,就是這個氣氛的工作。 王 寧:大家在一起其實就是做數學題。 杜祥琬:對,算題。 堅守品格,守住科研凈土 為了國家安全,杜祥琬從氫彈理論轉行,轉而在激光這一未知領域展開探索。此后,出于科研的決心,杜老曾兩次拒絕提拔,一直堅守在科研的第一線。1997年,杜祥琬因在氫彈和強激光技術領域的巨大貢獻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如今,任中國工程院科學道德建設委員會主任的杜祥琬總是提醒后輩們,做人做學問首先是做人。 杜祥琬:你要站在國家的高度,你不要站在自己單位利益角度來評選院士。所以我覺得科學家包括我們年輕人成長,一定要先做人,然后再做事做學問,做人做學問首先是做人。 王寧:所以你讓我想到一句話就是,成就偉大科學家的,大家都覺得應該是才智,但實際上應該是人格。 杜祥琬:這個是愛因斯坦的話,我是多次引用這句話,說得很對,品格。 84歲院士給妻子的超甜祝福 在工作之余,杜祥琬也擁有令人艷羨的夫妻生活。相伴多年,夫婦倆的生活模式從老伴兒全力支持他的工作,變成了兩位老人的相互攙扶、相互陪伴。四十年來,夫妻二人一直堅持互贈賀卡,字里行間是對彼此的深愛與眷戀。 毛阿姨:我拿的是一些賀卡,包括有生日賀卡,還有就是過年的賀卡。 王 寧:你們兩個人一直寫賀卡啊。 毛阿姨:對。 王 寧:真好,你看這些生日祝福的詞,也特別能代表那個時候你們之間感情的表達。 毛阿姨:這個是2016年76歲,親愛的劍琴,贊謝你,為國與家,付出的深愛和辛勞,生日祝福健康快樂,晚霞歲月一起走過。 王 寧:這寫得真好。 杜祥琬的人生可謂“傳奇”二字,從留學到歸國,從核物理研究轉行激光領域,他的身上還有哪些故事將會與我們分享? 春節期間,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特別推出《吾家吾國》節目,致敬國之大家,分享年長者的智慧。更多精彩內容將于2022年春節晚間檔,在央視新聞頻道、央視新聞客戶端及新媒體各端同步播出,敬請期待!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于傳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系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