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人工國家組織的關節國產人工關節集采正式開標,我們對現場情況第一時間作出了報道(開標現場回顧:《人工關節集采報價流出:均價1萬左右,集采競標降愛康醫療競標兇猛,收官史賽克等外企降價積極......》),平均當日下午6點左右,龍頭落標人工關節集采擬中選結果公布。意外(文末附人工關節集采擬中選結果表格)
根據國家組織高值醫用耗材聯合采購辦公室,人工此次骨科集采擬中選的關節國產人工關節產品從均價3萬元以上直降至均價1萬元以下。
其中,集采競標降擬中選髖關節平均價格從3.5萬元下降至大約7000元,收官平均降價80%;膝關節平均價格從3.2萬元下降至大約5000元,平均均價降幅超過84%;髖關節和膝關節產品整體降價幅度達到82%。龍頭落標
值得關注的意外是,此次集采共有48家企業參與,人工其中44家中選,中選率接近92%。相比第一批高值耗材心臟支架的國采,此次人工關節集采外資參與度明顯提升,參與投標的人工關節外資企業和本土企業中選率相差較小。整體來看,內外資企業均表現積極。
本次集采的人工髖關節、人工膝關節,首年意向采購量共54萬套,占全國醫療機構總需求量的90%。按2020年采購價計算,公立醫療機構人工髖、膝關節采購金額約200億元,占高值醫用耗材市場的10%以上。
此次人工關節集采,國家醫保局根據企業的供應能力、醫療機構的需求、產品適應范圍和供應的區域,將投標分為A和B兩組,A組主要是醫療機構需求量大,全國供應能力強的生產企業;只在區域性供應,需求量有限,在B組。
值得關注的是,A組包括了醫療機構累計意向采購量的85%。根據此前的人工關節國采方案,剩余量由醫療機構自主選擇,從剩余量來看,陶瓷-陶瓷剩余量占醫療機構首年采購需求量的16%,陶瓷-聚乙烯占12%,合金-聚乙烯占19%,膝關節占27%。
根據擬中選結果,國內相關上市公司及跨國巨頭企業的擬中選情況如下:
1.陶對陶:A組:外資:強生、捷邁邦美,國內企業:愛康醫療、威高海星、春立醫療;B組:威高亞華、大博醫療、上海微創。
2.陶對聚:A組:外資:強生、捷邁邦美、史賽克、施樂輝,國內企業:愛康醫療、威高海星、威高亞華、蘇州微創;B組:大博醫療、上海微創、春立醫療、邁瑞醫療。
3.金對聚:A組:外資:強生、捷邁邦美、史賽克、施樂輝,國內企業:威高海星、愛康醫療、威高亞華;B組:大博醫療、上海微創、蘇州微創、邁瑞醫療、春立醫療;
4.膝關節:A組:外資:強生、捷邁邦美、史賽克、施樂輝,國內企業:愛康醫療、威高海星、上海微創;B組:威高亞華、大博醫療。
人工關節集采部分公司擬中標情況
來源:中泰證券研究所
部分擬中標企業首年意向采購量情況(A組,單位:個)
來源:中泰證券研究所
值得關注的是,捷邁、強生、史賽克、貝朗等主要進口廠商均以積極姿態參與了此次帶量采購,在部分產品上甚至報價低于國產產品。國內企業中,愛康醫療、微創醫療、威高骨科4產品均中標。春立醫療三個類別的髖關節全部中標,但其膝關節意外落選。
2019年我國關節類植入醫療器械市場份額中,春立醫療占8.96%,在本土企業中排第二,僅次于愛康醫療。隨著膝關節的落標,春立醫療9月15日的股市表現也來了一個大反轉,昨天下午收盤漲幅近6%,今日下午收盤已跌了17%。
平安證券表示,與其他帶量采購類似,此次帶量采購幾乎完全移除了經銷商的收益空間。但人工關節帶量采購的中標價大多在此前出廠價格附近(扣除服務費、工具費后大多低于原出廠價),整體上看仍給制造商保留了一定程度的收益空間,具體情況則因廠家及產品不同有所差異。
另外,由于剩余量由醫療機構自主選擇,中泰證券指出,無論從質量、安全性還是醫生使用習慣上來講,醫療機構都更傾向于選擇大品牌,小企業僅憑低價較難獲取,預計人工關節市場的集中度有望得到進一步提升。
東莞證券分析稱,進口人工關節企業為保國內市場份額,積極參與集采,將對提升產品國產化率帶來一定程度的壓力。雖然國產人工關節和進口人工關節的產品質量無明顯差異,但部分國外產品具備相對更強的品牌優勢;因此,打破國內人工關節市場由外資主導的局面,仍需要更多努力。
附·國家組織人工關節集中帶量采購擬中選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