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報姐要給大家介紹一個男孩
他的到住代年名字叫小羅(化名)
和其他同齡孩子不太一樣的是
在原本可以放松的暑假
小羅唯一的愿望卻是:打工
這位剛滿16周歲的男孩
到底為什么這么迫切地想要打工
跟著報姐一起走進小羅的故事

報姐來到市區硤南路一處老房子的頂樓,這里就是祖孫小羅與父親、奶奶一同租住的考出房子。
盛夏時節,雙證歲男60㎡不到的海寧孩想房子熱得像個蒸籠,屋子里沒有安裝空調,到住代年只有一臺電扇在費力地運轉著,祖孫吹著并不涼爽的考出風。
走進屋內,雙證歲男不大的海寧孩想客廳里,除了一張吃飯的到住代年桌子,還有用鐵絲掛著布簾、祖孫衣服隔出的考出一方天地,兩張很窄的雙證歲男床相對擺放,中間有一條不足一米寬的海寧孩想過道,小羅告訴報姐,這是他和奶奶的“臥室”。
這位坐在小羅身邊,身穿紅白條紋T恤的男子,是他的爸爸志鋒,今年42歲。他告訴報姐,孩子一周歲時,自己就和他媽媽離了婚,那時小羅還不會走路,只能交給在老家河南信陽的奶奶代為照顧。
因為只有小學畢業,這么多年,小羅爸爸一直四處打工。直到2010年,他和小羅的叔一同來到海寧,當時小羅爺爺在海寧做大理石的營生,幫助要裝修的住戶切割安裝大理石,小羅爸爸就幫著父親一起做,這才開始逐漸在海寧安定下來。
不久后,奶奶也帶著小羅來到海寧,那一年他5歲,一家人終于團聚了。
再后來,小羅爺爺生病,大理石生意被迫關停,爸爸只得另謀出路,改行做起了油漆工。油漆工收入不穩定,為了掙錢養家,四年前,小羅爸爸又換了份工作,去了馬橋街道的一家新材料公司,三班倒,每月大約有5000元的收入。
除去房租、水電1000塊,一家人的日常開銷,一個月下來,已經所剩無幾。
小羅爸爸告訴報姐,他這輩子吃了沒文化的苦,就想著兒子能好好學習,將來有出息。所以哪怕再苦再難,他也千方百計地讓兒子多學一點。
可眼下的日子已經夠緊巴巴了,為了讓兒子能有機會學自己喜歡的樂器,小羅爸爸給他報了個“特殊的興趣班”,就在蒙努大橋下,一位有著音樂專長的老師專門教新居民孩子學樂器。收費也很便宜,一個月100元。這一學就是6年……
在后來的6年里,每年暑假,頂著烈日、背著二胡和笛子走路或者騎自行車去學習樂器便成了小羅的“標配”。
雖然條件簡陋,空地就是教室,塑料桶是凳子,但這并不影響小羅專心練習……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如今,他已經獲得了中國音樂學院委員會頒發的社會藝術水平考試二胡九級證書及中國歌劇舞劇院頒發的社會藝術水平考級竹笛十級證書。
當天,在窄窄的床前,小羅向我們展示了他的才藝,現場表演了二胡演奏“二泉映月”、“賽馬”和笛子吹奏“春到湘江”。當旋律響起的剎那,這位有點靦腆的男孩仿佛換了個人似的,變得自信又充滿活力。
從小學到初中,小羅的學習成績都不錯,中學在班上能排前十,還是英語課代表。雖然不會說海寧方言,但他早已愛上了他的“第二故鄉”海寧。
記憶中,小羅最開心的時光就是父親帶著他一起去逛海寧的東山、西山、南關廂、鵑湖……
當被問到,接下來要上高中了,有什么心愿時,小羅看了一眼父親,低下頭沉默了一會兒,說:“沒有。”可不一會兒,小羅又忽然抬起頭,滿懷期待地問道,“你們可以幫我在暑假找一份工嗎?”
這個暑假,初中畢業的孩子們大多在享受假期的喜悅,可小羅不同,他一心只想打工。因為他明白,今年9月,自己就要上高一了,這將又是一筆不小的費用。
前不久,父親的工廠因為一些原因停產了,他已經在家待了半個月了……為了貼補家用,奶奶也找了份保潔員的活兒。小羅不想父親為錢發愁,自己已經滿16周歲了,想替家里減輕一點負擔。
本季“弄潮兒成長計劃”一啟動,就受到了愛心人士們的廣泛關注。有很多熟悉的老朋友,也有不愿透露名字的“陌生人”,這一份份愛心在夏日炎炎里顯得愈加炙熱和感人。 ↓↓↓
今年,我們一如既往
因為我們深信
幫助一個有追求的學生是有價值的
會給他們和社會的未來帶來希望
如果你想加入這個行動
可以撥打電話
0573-87258890、0573-80777818
聯系我們
也希望大家都能把這個消息擴散
讓更多暫時有困難的家庭看到
我們一起,渡過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