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8月9日電 (記者 孫自法)包括地學數據在內,專家中國實現可發現、呼吁可獲取、加強激勵機制據廣可互操作和可重用原則的促地科學數據開放共享,對增強數據資源利用至關重要。學數享
基于此,泛共中國專家學者呼吁國家加強激勵機制,專家中國從政策、呼吁管理、加強激勵機制據廣技術和國際化等方面采取更為具體的促地行動,促進地學數據廣泛共享,學數享服務科學研究和國民經濟建設。泛共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9日發布消息說,專家中國該所研究員、呼吁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主任李新,加強激勵機制據廣中科院院士、中科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程國棟研究員以及來自中國多個地學數據中心和上海師范大學的研究人員,近日在國際專業學術期刊《自然-地球科學》聯合發表評論文章表示,對公開數據共享予以支持的政策和對數據貢獻者予以激勵的機制,是實現中國更為廣泛的地學數據共享的關鍵。
為什么要推科學數據共享?
該評論文章稱,數據流動和信息共享對人類科技進步至關重要,數據中心是促進科學數據開放共享的重要載體。地球科學數據共享對于解決全球環境問題尤為重要,目前,世界數據系統的86個數據中心,57%屬于地球科學領域。
近年來,隨著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和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等全球挑戰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數據共享和透明度方面已采取更積極政策。2018年,中國科技部發布《科學數據管理辦法》。2019年,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國家人口健康科學數據中心、國家天文科學數據中心等第一批20個國家數據中心上線,其中10個屬于地球和環境科學領域。
最近一項超過2000名中國研究學者參與的調查揭示中國科學數據開放共享的機遇和挑戰:中國研究學者雖有分享研究數據的意愿,但也擔心數據的誤用及版權和許可受到侵犯。在中國,與同事和合作者私下共享數據的情況更為普遍,而不是更廣泛的公開共享。
李新研究員指出,由此可見,要增加新建科學數據中心的影響力,并在中國研究人員中更為廣泛地樹立數據共享的信心,仍需大量工作。
中國共享科學數據有何基礎與經驗?
李新介紹說,為推動中國科學數據廣泛共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已在地學領域的兩個重大研究計劃——“中國西部環境與生態科學研究”和“黑河流域生態-水文過程集成研究”中加入新要求:
一是受資助項目得到的科學數據都必須在該委地球科學數據中心公開共享;二是在項目的年度評估、中期考核及最終評估環節,數據提交共享和數據質量都是被評定的內容;三是通過數字對象唯一標識符(DOI)和相關發表論文的引用明確數據貢獻者的工作,以此給予他們激勵。迄今為止,已有2500多篇科學論文引用了這些數據集。
“這兩個重大研究計劃強調數據共享的強制性,以及對數據貢獻者的肯定和對知識產權的尊重。”李新說。近期,中科院發起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專項,該項目旨在構建一個地球科學(資源、環境、生態、生物)數據的信息基礎設施。通過收集來自專項的各類數據,其平臺目前已存儲超過5PB(1PB=100萬GB)的數據,下載已超過50萬次。
如何加強激勵機制促數據廣泛共享?
專家學者表示,政策方面,進一步明確敏感數據及其使用界限。
管理方面,可將科學數據質量等指標納入評價機制,數據中心也可通過推進數據引用、利用數據重用指標來量化每個數據集的影響,以激勵數據貢獻者。
技術方面,數據中心可通過提供數據集成與包括機器學習等技術在內的平臺、數據搜索引擎、智能數據處理工具等措施,更高效為用戶和機器提供更加友好、智能的服務。
國際化方面,鼓勵以中英文雙語發布元數據和數據,并積極參與國際認證,以增強中國數據中心的國際影響力。
李新強調,落實這些行動的關鍵在于數據中心,數據中心作為數據管理、新技術應用和國際化等方面的實施主體,可發揮關鍵作用。
他表示,科學數據及其貢獻者越受到激勵,就越有利于推動地學數據共享,從而促進科學和社會發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