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高等學科,不比比貢就沒有高等大學。論文鏈行19日,獻江訊省教育廳舉行江蘇高校優勢學科服務高質量發展新聞通氣會。蘇學設把自2010年啟動以來,科建江蘇立項建設三期項目,有經驗鏈業資全省31所高校226個學科得到立項建設,產業其中已完成的不比比貢一期、二期項目,論文鏈行省財政投入60.8億元。獻江訊
以學科群對準產業群,蘇學設把把有經驗鏈轉為產業鏈。科建數據顯示,有經驗鏈業資在江蘇優勢學科建設二期項目當中,產業72個學科與信息技術、不比比貢生物技術、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現代農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密切相關,占比43.6%。“高校與企業合作的十年,正是優勢學科發展的十年。”江蘇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喬桂冠認為,由江蘇大學提供技術支撐,江蘇鐵錨玻璃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承擔的江蘇省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高速列車專項使用高性能安全玻璃的研發及產業化”,占據近九成國內市場,成為“復興號”動車組前窗玻璃的供貨商。接下來,校企雙方將合作研發應用于國產大飛機的風擋玻璃。省教育廳研究生教育處處長楊樹兵表示,“對大學來說,學科建設的根本任務是人才培養。我們培養的人才要有社會貢獻力,面向國家重大戰略和地方發展需求做好社會服務。”
作為學科建設的“指揮棒”,我省創新制定江蘇學科建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要點考察標志性成果的質量、貢獻和影響力三個維度。在“貢獻”指標中,突出專利等知識產權創造運用、通過技術創新解決重大發展難題、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及江蘇高質量走在前列的案例;在“影響力”指標中,注重學科在行業產業發展中發揮帶領示范推動作用的典型案例。“考核建設成效,不是看發了多少篇論文,有多少頂‘帽子’,而是考察學科建設項目做了什么,做成了什么,與社會需要符合程度如何。”楊樹兵表示,如果沒有貢獻力,沒有成效,學科建設項目也會遭遇撤銷和淘汰。
省教育廳副廳長洪流說,通過系統化、體系化推進建設,江蘇省高校學科建設成效明顯。我省15所高校、43個學科進入國家“雙高等”建設,建設高校和學科數分列全國第二、第三。27所高校的141個學科進入全部公認的基本科學數據指標(ESI)前1%,高校數和學科數分列全國第1和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