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有87歲患病的何幫爸爸,下有年齡尚小的困難孫子,都需要我來照顧,群眾也沒法外出打工掙錢。提升如今,精氣借助公益崗的神海好政策,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寧樣還能有穩定收入,做丨真是共同太知足了。”居住在海昌街道橫山社區的富裕祁美娥離異20多年,獨自撫養孩子長大。新賽從去年開始,何幫因為家中老人、困難孫子要照顧,群眾祁美娥抽不開身去工作,提升家庭少了經濟來源,加上此前還有負債,祁美娥感到很自卑,心情壓抑,不愿接觸他人。

橫山社區得知后,主動為她提供“村企愛心公益崗”中的社會救助崗一職,主要是發放宣傳資料,對轄區內低收入家庭進行日常走訪了解,并及時排摸是否有失業人員、新增生大病家庭等工作,每年能為家庭增收1.8萬元。對于這份工作,祁美娥很滿意,因為工作強度小,工作時間彈性大,方便她照顧家人。
為進一步深化“黨建+社會救助”工作,精準幫扶我市“夾心層”(邊緣臨界困難家庭)群眾走向共富,今年,我市大力實施“物質+服務”、“輸血+造血”相結合的“夾心層”扶業、扶健、扶品、扶志、扶智“五扶行動”,努力讓每個困難家庭都享有更健全的社會保障、更穩定的持續增收、更具溫度的社會幫扶、更高品質的美好生活,形成社會救助助力共同富裕新格局。
像祁美娥工作的“村企愛心公益崗”,在海寧還有200多個。各村(社區)圍繞長效保潔、垃圾分類等實際需求,設置一定數量的公益性崗位,每月發放1000-2000元工資,讓低收入者通過勞動實現就業增收。截至目前,我市已為低收入家庭發放崗位工資281.5萬元。
“與此同時,我們還引入第三方機構對項目運營進行統籌、調度、協調。對“愛心崗”人員開展專項培訓,增強其信心,提高適應力。”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五扶”中的扶業,就是希望通過設置“公益崗”的模式,激發困難家庭自我救助、自我發展能力,實現“共富路上,一個也不少”的理念。俗話說得好,“扶貧先扶志,提振精氣神”,除了設置公益崗,我市還創新探索“夾心層”困難家庭“潮城共富積分”項目。該項目由“一套評分標準、三級考核機制、五個獎勵等級”組成。按照良好家風、優美庭院、垃圾分類、志愿公益、勞動就業等內容設置分值,以家庭(戶)為單位,實行加減分制,每季度予以測評并發放300-1200元不等的資金獎勵。“從首次考評結果看,98%以上為合格家庭,超過20%的家庭在個人衛生、優美庭院方面有明顯改善,15名困難家庭成員實現靈活就業崗位。”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說,項目從精神層面正向激勵低收入家庭,實現物質與精神生活“雙提升”。除此之外,在“扶品”行動上,我市已連續五年實施“暖巢行動”,改造低收入家庭居住環境,免費贈送家電,提升他們的生活條件。截至目前,全市224戶低收入家庭已實現舊屋換新顏。在“扶健”與“扶智”上,我市則通過推進全民醫保工程、開展“浙江精實助學計劃”、“青藍書房”等,多措并舉讓困難家庭有病敢治、困難學生有學可上。
“實施‘夾心層’共富‘五扶行動’是推進‘擴中提低’的重要舉措,也是實現困難群眾‘幸福循環’的一把金鑰匙。”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預計今年,我市將幫扶400戶以上“夾心層”困難家庭通過“愛心崗位”增收共富,崗位數量和資金量實現雙翻番、零就業困難家庭實現動態“清零”……多渠道多舉措讓困難群眾提升精氣神,增強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