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3月2日消息 推進國有企業瘦身健體是推進體現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的重要內容。3月1日,國有個方國務院國資委召開國有企業瘦身健體專題推進會,企業通報了該項工作最新進展。瘦身
據介紹,健體國有企業瘦身健體成效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
一是成效“壓減”工作呈現新面貌。從2016年到2021年底,推進體現中央企業共“壓減”法人戶數19965戶,國有個方占中央企業總戶數38.3%,企業國有企業組織結構面貌發生了顯著變化。瘦身
二是健體“兩非”(非主業、非優勢)“兩資”(低效資產、成效無效資產)清退主體任務基本完成。推進體現截至目前,國有個方中央企業和地方國有企業“兩非”“兩資”剝離清退完成率超過85%,企業全國納入名單的“僵尸企業”處置率超過95%,重點虧損子企業3年減虧83.8%。
三是“總部機關化”專項治理行動效果明顯,央企集團總部部門數量平均壓縮超過17%,人員編制平均減少20%。
四是剝離國有企業辦社會職能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取得決定性成果。全國國企“三供一業”分離移交、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等各項工作完成率均超過99%。
五是主責實業更加突出。各中央企業累計清理退出非主業、效益差的低效無效參股股權1099項,收回資金211億元。
國務院國有企業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國務院國資委黨委委員、副主任翁杰明表示,看到成績的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推進國有企業瘦身健體仍有不少問題——清單內“兩非”“兩資”清理、“處僵治困”尚未全面完成;“壓減”有待進一步推進;不少企業主業仍然不夠突出,盲目擴張仍有發生,參股掛靠企業有待進一步整治等。
翁杰明表示,對照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要求,為推進瘦身健體各項任務高質量完成,國資委明確了幾方面重點問題:
一是鞏固“壓減”已有成果,加大力度提高精準度。要完善常態化存量法人壓減機制,突出抓好并購重組后的壓減,嚴格并精準地控制新增法人。
二是加快剝離“兩非”,有效清退“兩資”。要進一步清理剝離“兩非”;充分發揮地方政策優勢,化解“兩資”退出難題;積極發揮“兩類公司”優勢作用;加快完成剝離企業辦社會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掃尾工作。
三是精簡機構、消除冗員,形成高質量投入產出關系。瘦身健體是否有實效,最終還是要看效率是否提升,勞動生產率是否提高。對此,要打造精簡高效總部,通過三項制度改革減冗員、增活力,提高投入產出比。
四是規范參股管理整治掛靠經營,強化風險管控。當前,國有產權管理不規范的問題尚未得到完全根治,一些領域風險仍然比較突出。要規范參股企業管理,對不必要的參股,特別是經營效益差、長期不分紅、存在風險隱患的,要堅決清理;對確需留下的,要規范管理,積極與控股股東溝通協調,加強管理人員派出、章程制定修改、國有產權登記等基礎管理,有效行使股東權利;要科學把控新增參股投資,對確實需要的,要充分論證,嚴格篩選參股合作方,防止產生新的低效無效投資及退出難問題。
五是聚焦做強做優主業實業,加快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目前,個別國企投資不聚焦,熱衷于鋪攤子,甚至脫實向虛、違規投資非主業。因投資管控不嚴不實,一些項目收益低下,要引起高度重視。要嚴把新增投資入口,加大房地產、金融、PPP、對外并購、產業園區建設等重點領域投資管控力度,嚴控赴高風險國家和地區投資建設,嚴控投資金額大、建設周期長、跨越國境或涉及多國因素的境外項目建設,嚴禁超越財務承受能力的舉債投資。實體企業內的金融業務,要立足服務實體經濟,防止實業資金在資本市場內循環。著力提升技術創新能力,加大國有企業研發投入,打造一批原創技術策源地,集中攻克一批“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