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劉于飛)近日廣州首次發現殘托斑鵝膏菌中毒病例,廣州膏菌經廣東省微生物檢驗中心鑒定,首次為殘托斑鵝膏菌有環變型種。發現
2011年5月20日凌晨,殘托我中心接增城市疾控中心電話報告增城發生一起疑似進食野生蘑菇中毒事件。斑鵝病例接報后,中毒中心應急科派員會同增城市疾控中心專業人員趕到現場調查處理。廣州膏菌
據查,首次5月19日約19時晚湖南籍務工人員進食從城郊采摘到的發現野生蘑菇。約21時,殘托患者自覺頭暈、斑鵝病例頭痛、中毒乏力,廣州膏菌并開始嘔吐,首次后于22時,發現昏倒在家門外,鄰居發現時,患者稱其曾進食蘑菇。當晚23時患者經當地醫院門診轉送增城市中醫院救治,經醫院催吐、補液等對癥治療后,并于次日凌晨再轉送廣州市第十二人民醫院救治,目前病人病情好轉并已出院。
調查人在病人家中發現殘余的白色蘑菇,隨后在患者同伴指引的采集現場發現成片生長的蘑菇,經廣東省微生物檢驗中心鑒定,為殘托斑鵝膏菌有環變型種。
資料顯示:該菌夏季容易在馬尾松林地上成群生長,菌蓋表面淺褐色至棕褐色,中央色更深,散布有白色至污白色角錐狀鱗片,邊緣稍有內卷而具有較明顯的條紋,甚至開裂。其中毒癥狀有惡心,嘔吐、頭暈、頭痛、精神錯亂、多汗、流涎、瞳孔縮小、昏迷、肝損害、腎功能衰竭,嚴重者可致死亡。
該蕈是我國廣西首次發現的一種毒蘑菇,后來在貴州、云南、福建等地區也有發現。其中毒病例在國內罕見,1986年,廣東東莞發生一起11人進食殘托斑鵝膏菌中毒事件。而本起病例是我市的首發病例,應引起有關部門重視。
廣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提醒市民:目前是春夏之交,氣溫高,雨水較充沛,濕度大,利于野蕈的生長,近期粵港等地都報告有采吃郊野蘑菇、野菜中毒的事件,請不要擅自采摘分辯進食野生蘑菇、漿果、野菜等野外植物、鮮蕈。如有誤食,請盡快到醫院進行治療。
(攝影:劉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