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薪火相傳,上醫賡續初心,人上自1927年創建以來,醫情葉之玉壺上醫為國家培養了數以萬計的美片優秀醫學人才,為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作出重要貢獻。冰心無論在哪里,上醫在什么崗位,人上一代代上醫校友都始終牢記“為人群服務、醫情葉之玉壺為強國奮斗”的美片上醫精神,為母校爭光添彩,冰心不辱使命。上醫復旦上醫特推出一批優秀校友故事,人上希望他們的醫情葉之玉壺事跡和精神,能令后來者有所啟發和感悟。美片
今天刊發的冰心是1952級校友,曾任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婦產科副主任葉之美的故事。1958年,她主動請纓,隨上醫西遷,助力創建重醫及其附屬醫院。本文講述她在工作崗位上如何踐行上醫精神,默默奉獻、守護人民健康的工作點滴。
1958年,秋天。一艘輪船溯江而上,一位女孩憑欄久久凝望著江面。秋風吹拂著她柔軟的發絲,她在心里跟自己說:“重慶,我來了!我要倍加努力,盡早成為一名合格的好醫生!”
那個女孩,就是重慶婦產科專家、重醫附一院婦產科創始人之一的葉之美教授。
仁術
1955年,為改變西部地區衛生事業落后狀況,國務院決定將上海第一醫學院(以下簡稱上醫)部分西遷,抽調400余名骨干醫生支援重慶,建立重慶醫學院及其附屬醫院。
1957年,上海第一醫學院醫療系(現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教室,老師在動員同學們支援重慶:畢業后先在上醫擔任1-2年住院醫生,再去重慶。一位樣貌娟秀的女孩用沉靜的聲音第一個回答:“我報名!”
當我坐在德高望重的婦產科專家葉之美教授對面,微笑著探尋:“您大多數同學都選擇留在上海,您成績那么拔尖,為什么選擇了重慶呢?”葉之美教授很淡靜地回答:“我的父母都是教育工作者,他們一直教育孩子們要盡力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重慶急需婦產科醫生,到遠方到最艱苦的地方去,實現自己的醫學抱負。”
1958年的重醫附一院所在地袁家崗,除了醫院一棟五層樓建筑,一眼望去到處都是農田和水塘,醫院僅用夾竹桃和一條淺溝隔為院墻。
1966年婦產科歡送葉之美(第一排中間)等醫生
同年秋天,時任上醫婦產科醫院副院長的司徒亮教授,率隊奔赴重慶創建重醫附一院婦產科。畢嬋琴、凌蘿達教授、主治醫生卞度宏、吳味辛、劉伯寧戴鐘英夫婦,還有葉之美等六位骨干醫生相繼到達重慶。只為響應國家號召、只為醫生救死扶傷的崇高理想,他們辭別父母親人,攜家帶口,背井離鄉,從繁華的上海來到山城重慶。面對設備簡陋落后、工資降級(地區差別)、生活艱苦甚至水土不服,司徒主任帶領他們克服了一個又一個障礙,硬生生地為重慶撐起了重醫附一院婦產科這片蔚藍的天空。
三年自然災害,營養不良和饑餓導致婦女患閉經、子宮脫垂的人數急劇增加。司徒主任派葉之美參加重醫涪陵地區巡回醫療隊。葉之美明白這是信任也是鍛煉更是挑戰。
涪陵地區醫院婦科病房早已人滿為患,醫院還借用了學校兩間教室,集中安置了幾十個罹患子宮脫垂的病人。葉之美放下背包,立即對重度脫垂患者在局麻下行曼氏手術治療,對中輕度患者采用保守治療回縮子宮。但是,由于鄉村醫生采用土辦法應急,誤傷到患者陰道和膀胱,造成尿瘺。葉之美沒有治療尿瘺的經驗,打電話請教司徒老師。很快,司徒主任來到涪陵親自主刀,為膀胱陰道瘺患者做了第一例修補手術。隨后,葉之美主刀第二例、第三例、第四例,獨當一面完成了多例尿瘺治療手術。大家嘖嘖稱贊:“勒個女娃子心腸好,本事大,不簡單喲。”
司徒亮教授查房,左四為葉之美
在重醫,葉之美的勤奮好學是出了名的。作為司徒老師的得意門生,第一次教學查房、第一次主刀子宮切除大手術,第一次主刀膀胱尿瘺修補手術,第一次編寫教材,第一次上講臺,都是司徒主任和畢嬋琴副主任手把手帶出來的。
重慶地域廣大人口密集,醫療基礎很薄弱,非常需要專業水平高的婦產科醫生。
1964年,葉之美在江北縣兩路鎮巡回醫療時,外面抬來了一位大出血的難產婦女,胎兒的一支手已掉出來了,旁邊還有一圈臍帶。葉之美發現胎兒已經死亡。為挽救產婦生命,她決定馬上行胎兒斷頭術取出胎兒。但是年輕的葉之美只在書本上學過,從沒見過更沒有實踐經驗。她試著用左手牽拉住胎兒的小手,右手將一根線鋸繞過胎兒頸部,斷開胎頭,將胎兒身體牽拉了出來,但那個圓滾滾的胎頭怎么也出不來。“這是經產婦,骨盆狹窄的可能性很小,會不會是子宮頸口還沒有開全呢?”想到這里,葉之美請麻醉師停止麻醉,試著用右手勾住胎兒下頜骨輕輕向下牽引以刺激宮縮,終于將胎頭娩出。在場所有人都為葉之美鼓起掌來。家屬得知后流著淚千恩萬謝。
在葉之美的認知里,臨床醫學是基礎,只有勤動手,不斷積累經驗,讓學科理論和臨床實踐反復融合,不斷去探索和提高,這才是一個好醫生的必經之路。
在司徒主任精心培養教導下,葉之美和同事們的醫學造旨得到很大提升,陸續救治了大量病人,完成了多例疑難手術。口口相傳,重醫附一院婦產科團隊的醫術、醫德享譽山城,“海派醫術”的美譽在重慶和西南地區老百姓中不脛而走,被譽為中國西南地區最好的婦產科之一。
仁心
葉之美教授就讀上醫期間的學生卡和學籍記錄卡
葉之美出生于教育世家,父親燕京大學教育系畢業后,從中學教師到師范學院院長再到江西贛縣教育局局長。而母親一直在中學任英語教師。
20世紀50年代在上醫,中為葉之美
1935年出生的葉之美,12歲便離家到南昌葆靈教會女中讀中學,1952年以優異成績考進上醫,1957年畢業分配至上醫附屬婦產科醫院任住院醫生。
葉之美教授與陳復仁教授伉儷
優秀青年醫生陳復仁心里藏著一位溫婉娟秀的女孩子,她就是葉之美。1955年,陳復仁畢業于中國醫科大學,任上醫外科醫生。1958年西遷重醫附一院外科,四年后跟隨上醫神經外科創立者朱禎卿教授,創建了重醫附一院腦外科;1983年調至重醫附屬二院創建神經外科,并擔任第一任主任,是重慶神經外科領域醫學專家。陳復仁忠厚淳樸、刻苦踏實求上進。他愛慕她的秀外慧中,她敬佩他的卓越才華。1962年,兩位德才兼備的青年醫生喜結良緣。
20世紀60年代,葉之美教授與陳復仁教授在重醫合影
同年,中國迎來了生育高峰。司徒主任決定增設一個總住院醫生職務。這個重任落在了葉之美肩上。其時,葉之美恰巧懷孕了。嚴重的孕吐造成身體諸多不適,但葉之美仍然堅守崗位恪守職責。七個月身孕的時候,葉之美還挺著大肚子站在手術臺上主刀,旁邊的醫生聽到她粗重的喘息聲,都很擔心:“身體怎么樣,要不要換其他醫生啊?”葉之美總是回答:“我行!”忙完白天晚上繼續查看住院和進修醫生寫的病歷、和上級醫生的查房記錄,經常忙到晚上十點鐘左右才能休息。葉之美的總住院醫生做得有聲有色,不僅得到大家稱贊,醫院領導也很滿意。
1963年,他們的大兒子出生了。作為腦外科骨干醫生,陳復仁的工作也異常繁忙緊張,除了主刀大量手術,還經常參加重慶各區縣突發交通事故腦外傷的搶救,及傷情鑒定工作。他們還有輪流下基地醫院教學和巡回醫療任務,每次一去就是至少半年,有時候甚至碰巧兩個人的基地教學時間發生重疊。為了工作,他們不得不狠下心把兒子送到福建福州由爺爺奶奶照顧。
葉之美教授與陳復仁教授生活照
1969年,葉之美帶領重醫培養的30位解放軍學員趕赴合川醫院。帶教第一天,婦產科主任說,有一位已經做了4次清宮手術的流產病人仍然流血不止。葉之美覺得有異,立即為患者檢查,發現出血點是其陰道前壁中段一個直徑約4cm的紫黑色腫瘤。當地醫生沒有經驗,沒有轉動窺陰器察看陰道前后壁。結合病史,葉之美懷疑患者是絨癌陰道轉移。病人的兒子從山東部隊趕回來,葉之美向他介紹了病情。看到蹲在地上的年輕戰士哭得跟個孩子一樣,同情、憐惜、悲傷,同是為人之子為人之母的葉之美問自己:如果我們的醫學再發達一些呢,如果我們的醫生能及早發現、確診、介入治療呢?葉之美的心被揪得生痛,淚水不聽話地直淌了下來。
大醫至誠,葉之美有一顆異常柔軟的醫者之心。這也是一代又一代重醫附一院婦產科人傳、幫、帶的精髓。
日積跬步,以求千里。
多年以后,歷任重醫附一院婦產科副主任的葉之美教授依然以身作則勤勉努力。坐門診、手把手帶年輕醫生接生、上手術臺、上講臺、發表論文、編教材、搞科研一樣都沒拉下,其參編的《實用婦產科學》榮獲1990年全國優秀圖書一等獎。而在學科管理、制度建設、醫學實踐、教學科研、培養年輕人等等方面都秉承司徒老師的醫學理念,不遺余力傳、幫、帶,帶著濃厚的“司徒特征”。每每站在講臺上,葉之美教授都諄諄教導學生:“千百年來,城市,特別是農村有無數產婦、嬰兒死于難產。站在手術臺上,我們就是穿著白大褂的鎧甲戰士!我們的醫療技術精湛很重要,我們的教學、醫療、科研齊頭并進也很重要,但是我們對待病人的仁慈、溫暖和貼心尤為重要。治病也是治心嘛。”這就是葉之美的醫生哲學。
仁愛
重醫附一院婦產科診室門外,時常有一個小女孩坐在那里,12點過了,13點過了,直到所有的病人都離開了,小女孩才走進診室:“奶奶,餓慘了哈,飯又熱了好多次了。”
1998年,63歲的葉之美教授光榮退休了。隨即又被返聘回醫院。葉之美教授的門診依然門庭若市,掛號、搶號、加號,一加再加,對于被請來照顧葉之美教授生活起居的小女孩來說,13點過了才下班早就是常事了。
葉之美教授
2015年,80高齡的葉之美教授以為可以真正從重醫“退休”安安心心在家養老了。但是,優秀的婦產科專家仍然被很多醫療單位爭先恐后邀請,被無數病人牽掛。她熱愛婦產科醫學,她也舍不得離開,也從來沒有離開過她躬耕了大半輩子的領域。年復一年,如今90高齡的葉之美教授仍然站在婦產科救治第一線,每周一次的門診病人依然熙來攘往。
醫者如光,微以致遠。
在重醫《西遷口述實錄》中,組織上評價葉之美教授:“大學畢業時,成績優秀的她可以選擇留在上海,但她的志愿是重慶。從此,她在這里扎根了一輩子!看到病人被誤診的時候,她傷心流淚;疑難病例的處理,她冷靜而專業;帶低年資醫生,她說要向司徒亮老師學習,教會她們、信任她們,讓她們盡快成長……”
歷史是一條川流不息的河。重醫附一院婦產科的先軀者以天使般的心,和堅韌的毅力開創了這塊處女地,帶動了重醫乃至整個重慶婦產科醫學的發展。薪火相傳,如今的重醫附一院婦產科榮譽等身,已發展成為融醫療、教學、科研為一體,名揚全國的優秀團隊。
歷史是一首深情的歌。
葉之美教授一生扎根于臨床救治一線。她精湛的醫術、悲憫的同理心、博大的家國情懷,解除了無數婦女的病痛,挽救了無數在死亡邊緣掙扎的產婦和圍產兒,為她們和她們的家人帶去了歡樂和幸福。按照她的說法,這是我們婦產科的“司徒特征”。桃李滿天下的葉之美教授在領導、同仁和患者心里,無疑是女神一樣的存在!
跟葉之美教授近距離接觸,所有人都會被她的巾幗豪氣,和從容、睿智、溫暖的人格魅力所感染。
回望1958年秋天,那個輪船上的女孩,回望上醫那一群懷揣理想西遷重慶的同仁,回望永遠留在重慶星空里一顆顆閃亮的星辰:司徒亮、畢嬋琴、凌蘿達、卞度宏、吳味辛、劉伯寧等等,還有94歲高壽離開的親愛的老伴陳復仁……葉之美教授淚光閃閃。
溯江而上,躬耕杏林濟蒼生。葉之美教授對父母、對師長、對上醫、對重醫、對醫學初心、對受她恩澤的萬千患者、對故土,交出了一份堪稱完美的答卷。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部分素材由復旦大學檔案館、重慶醫科大學檔案館提供)
參考文獻:
1. 重慶醫科大學“西遷”口述實錄《弦歌西進——婦產科創始人葉之美教授篇》;
2. 重醫附屬第一醫院慶祝60華誕編著《溯江而上 一路高歌》 重慶出版集團出版;
3. 重慶醫科大學《豪放與婉約的變奏》——司徒亮教授創建重醫附一院婦產科紀實,原載《溯江而上 一路高歌》 ;
4. 重慶醫科大學“重醫春秋專欄”《躬耕杏林酬醫志 厚德仁術濟蒼生——記我國著名婦產科專家司徒亮教授》;
5. 重慶醫科大學《“朱腦殼”的神奇傳說——神經外科專家朱禎卿重醫創業紀實》原載《溯江而上 一路高歌》;
6. 重慶衛生健康公眾號《重醫附一院產科:六十載不忘初心 新時代砥礪前行》。
制圖:實習編輯:何瑞責任編輯:李斯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