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電視有別普通智能電視
與傳統的智能電視不同,人工智能電視應做到更高級的人機互動:不僅人對機器發出的指令機器能識別、執行,還要求電視通過深度學習和計算分析人的語音、動作、習慣以及周圍的環境,替人做出人類認可的決策。人工智能具有三大要素——認知、決策、反饋,通過自然語音交互,為每個用戶提供個性化的場景交互和服務。要想做到這一點,大數據分析和云計算是不可或缺的。以長虹人工智能電視CHiQ(啟客)為例,長虹大數據平臺對旗下智能電視500萬終端用戶數據進行采集與分析,這些數據包括了用戶屬性、觀影偏好、環境偏好等。
各品牌的人工智能電視“智商”有高有下,但是思路基本一致,都是在實現語音操控的基礎上,進一步實現電視與家庭物聯網的互聯互通,甚至跨界服務。人工智能電視的未來在哪里?京東方副總裁張宇指出,如果能夠把智能屏幕、智能芯片、軟件系統與硬件產品結合,就可稱之為“芯屏器合”了。
今天的語音操控,所能實現的功能,不再只是打開一個應用、播放一部影視劇這么簡單。以創維酷開為例,用戶只需說出節目名稱,電視就會判斷這是音樂還是影視劇,打開相應程序來播放。類似的還有通過明星和情節點播,不僅如此,滿足用戶在觀影過程中的問答需求也已突破。以TCL為例,在IFA2017開幕前,TCL聯合百度發布了搭載百度對話式人工智能系統DuerOS的人工智能電視新品,用戶可以在觀影過程中提問:“這個演員是誰,有什么背景?”等等,電視就可通過影像識別和百度搜索,為觀眾答疑解惑。
在家庭物聯網和跨界服務方面,目前創維、康佳、長虹都已涉足。以長虹為例,該品牌將電視打造成了家庭人工智能的中心,用戶通過與電視對話,可實現對已接入家庭物聯網的燈、窗簾、安防,以及空調、冰箱、空氣凈化器等設備和家電的控制,同時還能實現快遞外賣下單、機票酒店預定等生活服務。
除了語音操控外,生物特征識別也是人工智能電視發展的重頭戲,比如,語音識別加上人臉識別,能夠更快地幫助電視判斷用戶的身份和年齡,進行個性化內容推送功能。

人工智能電視挑選有門道
人工智能電視適合各個階層,長虹CHiQ電視產品經理陳科宇表示,人工智能電視在滿足年輕消費者個性化需求的同時,更有效解決了當前智能電視“內容多但不精準”、“老人小孩操作繁瑣”等用戶“痛點”。
當然,目前市面上的人工智能電視質量參差不齊,消費者在選購人工智能電視時,就像招聘一位家庭助理一樣,務必為電視“測智商”。
首先是語音識別的反應速度。目前市面上的人工智能電視質量參差不齊,一些品牌語音反饋較慢,甚至出現卡機的現象。根據統計,目前市面上人工智能電視對一個語音指令的響應時間一般為3秒,所以,現場測試指令響應慢于3秒的電視,建議就不要作為人工智能電視去購買了,否則與預期會有較大落差。
再有就是智能電視兩項基礎功能——智能搜索和智能推薦。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數字電視標準符合性檢測中心的數據,目前人工智能電視智能推薦準確率93%,智能搜索準確率82%。關于智能推薦準確度,消費者可現場向營銷人員詢問,也可參考網上評測數據及用戶反饋。智能搜索的準確度更可在現場直接測試。
另外消費者要注意,電視可語音識別,未必能識別方言,如果電視的主要用戶是不擅長普通話的老人,需選擇方言識別準確度高的品牌。
此外品牌間語音識別入口的位置不同,有些安裝在電視主機上,有些則安裝在遙控器中,一旦遙控器電量不足,且不能直接充電時,語音識別準確率就要大大降低。需要實現遠距離語音操控,或依賴語音識別的消費者,尤其需要注意。
再有消費者還需認識到,并非智能電視中所有APP都能實現語音操控,有些未配置“本地語音庫”的智能電視,在斷網后可能什么也聽不懂,另外如果電視過度依賴云端,在連續指令下,可能會卡頓。因此消費者可重點測試常用APP的語音操控,查看“本地語音庫”配置情況。
在硬件方面,目前體感識別、面部識別、情感識別等功能還停留在概念層面或試用階段。而人工智能電視能否與智能硬件、智能家電實現互聯,則是智能家庭物聯網電視用戶體驗的關鍵。有此類功能的智能電視,適合極客用戶選購,普通消費者無需過分強調。
總而言之,響應時間、智能搜索、智能推薦都是人工智能電視最基本的要求,而方言識別、語音識別入口、“本地語音庫”都是消費者需要關注的,如用戶只想在觀影方面實現智能化,那么應在著重測試明星點播、語音跳轉等功能,如果想布局智能家庭,應選購與行業組織、跨界企業、科研院所緊密合作,以及擁有智能家電產品的品牌。
人工智能可塑性強,用戶可放心選購。不同于傳統電視,人工智能電視可通過深度學習,實現應用軟件自動迭代,逐漸成熟。國家層面不斷引導也將使人工智能電視越來越聰明,從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的數據來看,目前中國語音識別產業增速較全球高約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