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紹興12月19日電(記者 項菁)一邊吃早飯一邊聽電臺,耳朵追劇在人潮擁擠的受后實感地鐵里“聽書”,夜晚打開音頻平臺追廣播劇……不知從何時起,追捧真情“耳朵追劇”已成為“00后”女孩吳倩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共鳴一部分。
“音頻填充了我的耳朵追劇碎片化時間,我很喜歡。受后實感”吳倩是追捧真情一名職場新人,自稱“音頻發燒友”,共鳴“有聲閱讀不受時間和空間約束,耳朵追劇還能獲取知識,受后實感太適合我們‘上班族’了”。追捧真情
從屏幕閱讀到有聲閱讀,共鳴從看視頻到聽廣播劇……時下,耳朵追劇伴隨著互聯網、受后實感5G技術的追捧真情日新月異,越來越多中國年輕人愛上聲音的魅力,用耳朵“聽書”“追劇”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掀起陣陣“新潮流”。
“聽哭了,有機會一定要去看看這棵核桃樹。”還在上大學的余景最近迷上了廣播劇《核桃樹之戀》,她告訴記者,自己一直就愛“聽書”,經朋友推薦,她嘗試聽了兩集廣播劇,“這是發生在浙江紹興嵊州鄉村的真實故事,丈夫為了中國核事業奉獻了一生,妻子守著家中的核桃樹一輩子,這樣的家國情很打動我”。
如余景所言,真情實感是音頻類節目“吸粉”之關鍵。隨著在線音頻市場日漸成熟,眾多音頻制造者、知識服務商、聲音愛好者敏銳地捕捉“耳朵經濟”,深挖各地真實故事,創造優質音頻內容。
比如在具有萬年文明史的嵊州,其人文歷史一直是文藝創作者的源頭活水。據嵊州市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嵊州市融媒體中心發揮團隊資源優勢,依托本土人物故事,連續編排廣播劇《民族的號手——任光》《核桃樹之戀》,深得受眾喜愛。
“聲音能營造畫面、傳遞情感。”廣播劇導演錢勇受訪時介紹,視覺藝術容易受場地限制,廣播劇是一種用耳朵聽的藝術,集成了人物對話、音樂烘托、自然音效等一切聲音元素,能激發聽眾的情感共鳴。
近日拍攝的廣播劇《核桃樹之戀》中核桃樹原型。項菁 攝
已是冬日,嵊州市三江街道一個小院子內,3米多高的核桃樹依然挺立,成為游客的熱門“打卡點”,廣播劇《核桃樹之戀》主人公原型王賢琴的故事傳為美談。讓79歲老奶奶、“中國好人”榮譽獲得者王賢琴沒想到的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能通過聲音,被這么多年輕人知曉和感動。
誠然,“00后”成長于互聯網興起的時代,其生活方式也易受互聯網社交等影響。根據網易云音樂聯合36氪研究院發布的《00后長音頻消費趨勢報告(2023)》,長音頻正在深度嵌入當代年輕人的生活日常,成為“輕知識”獲取渠道。其中,“00后”用戶占比高達72%,是主要消費人群。
一本經典的網文、一段有趣的相聲、一部動人的廣播劇……依托“喜馬拉雅”“荔枝”“蜻蜓”等音頻平臺,五彩繽紛的世界傳入耳朵,豐富了年輕人的精神世界。在某音頻平臺兼職配音的“00后”青年與“聲”俱來認為,聽劇比看劇更有畫面感,更容易讓人動情,他在聲音的世界里找到了自我價值。(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