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江西省南昌市紅谷灘新區,推進街邊商鋪的移風易俗門牌店招風格統一,沿街綠植各有特色,樹立隨處可見的文明“精神文明建設”宣傳欄,讓新區面貌煥然一新……通過美化新區環境、新風開展文化活動等,推進紅谷灘新區變得更美了。移風易俗
志愿服務成為習慣
每年春節,樹立煙花爆竹“禁與放”的文明老話題都成為社會熱點。今年春節期間,新風紅谷灘新區沙井村移風易俗,推進不見燃放卻熱鬧非凡,移風易俗他們通過制作宣傳欄、樹立舉辦文藝活動,文明全面宣傳禁燃工作,新風并組織志愿者、社區干部、村干部和物業人員組成網格宣講隊,每天凌晨4時起,在各小區里巡查。
志愿服務成為社區群眾的自覺習慣。在紅谷灘新區世紀中央城社區有一支巾幗志愿者隊伍。今年3月14日,正在社區活動室內排練節目的巾幗志愿者黃小萍,接到社區空巢老人邱云軒的求救電話,馬上與巾幗志愿者團長吳春花一起,趕往邱云軒家中。老人當時臉通紅、手腳冰涼,黃小萍、吳春花與其他志愿者,有的撥打120急救電話,有的冒大雨下樓引導急救車,有的忙著幫老人測量血壓,一直忙到把老人送進醫院,看老人轉危為安后,大家才踏著凌晨的星輝回家。“醫生說搶救不及時我就要患上嚴重的腦梗了,她們就是我的親人。”老人病好后,專門在社區微信群里上傳感謝信,志愿者的善行義舉贏得小區居民紛紛點贊。
潤溪村村民羅建明今年喜逢女兒出嫁,經過村里“紅白理事會”工作人員上門溝通,最后兩家人喜氣洋洋地用村里免費提供的廚房和場地辦了4桌酒席,親朋好友們歡聚一堂,也很熱鬧。“原來碰上紅白事,大家都習慣了‘打腫臉充胖子’,現在不一樣了,大家都覺得從輕就簡更好,‘人情債’越來越少,鄰里關系也越來越和諧。”羅建明高興地說道。
“張冀欽同學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得知班長張冀欽獲評第二季度江西省“新時代好少年”,南大附小紅谷灘校區四年級三班學生賀慧敏、徐子皓感到格外開心。
今年9歲的張冀欽,曾多次獲得“三好學生”“優秀班干部”等稱號,并在各類才藝競賽中獲獎。有一次課間,班上的涂懿銘同學生病,嘔吐了一地,張冀欽主動上前幫助,拿起掃帚清理。全區各學校紛紛利用宣傳欄、文化墻、黑板報、校園廣播電視、校園網等陣地展現“新時代好少年”的精神風采,引導廣大未成年人向榜樣看齊,“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帶動人人向善新風尚
近日,一篇名為《母親留下的“一根草”》的家風故事在紅谷灘新區悄然傳揚開來,“我們是窮人家出身,要珍惜,不能亂花錢,要給后人留條路,老牛臨死時還留一根草呢……”
紅谷灘新區生米鎮黨委副書記、鎮長鄧擁軍的這篇家風故事雖然不長,文字樸素,卻打動了新區居民。“正是這樣樸素的家風之美,凝聚成紅谷灘精神文明建設的底蘊,因為有了百姓的理解與支持,我們才能將工作做好、做實。”紅谷灘新區相關負責人表示,移風易俗工作不能簡單一刀切,精神文明建設也不能一蹴而就,而應在不斷潛移默化的宣傳中改變舊觀念,這樣的‘移’與‘易’才能真長久、真有效,這樣的精神文明建設才能真正流入百姓的心田。
今年以來,紅谷灘新區持續加大宣傳力度,通過召開村民代表座談會、發放倡議書、簽訂承諾書、入戶宣傳等形式,引導帶動廣大群眾轉變思想觀念,自覺摒棄陋習。全區先后涌現了豐和新城、衛東花園等一批文明新社區。
同時,全區著力引進海綿城市、智慧城市等理念,為居民營造更加宜居的生活環境;積極發揮文化環境對群眾轉變觀念的熏陶作用,不斷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開展了“道德模范”“身邊的好人”等一系列評選活動,胡劍鋒和劉雄仕被評為“中國好人”“江西好人”,馬建、蒙邦雷、任大平和李香仔被評為“道德模范”;積極打造“紅谷灘廉潔文明家風教育館”,宣傳好家風、好家訓,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將精神文明建設成果融入城區建設,融入百姓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