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 田野 于建平 北京報道
近日,產業備受關注的鏈達強制性國家標準《輕型汽車自動緊急制動系統技術要求及試驗方法》(以下簡稱《方法》)完成起草,進入公開征求意見階段,強制千億征求意見截止日期為2025年6月30日。安裝
據悉,將覆《方法》將替代現行國標GB/T 39901-2021。對比現行標準,《方法》由推薦性轉為強制性,且適用范圍有所擴大,要求“M1和N1類汽車應裝備自動緊急制動系統”,其中,M1類汽車主要指轎車、SUV、MPV等乘用車,N1類汽車主要指輕型載貨汽車。
同時,《方法》還增加了對行人目標、自行車目標、踏板式兩輪摩托車目標等弱勢交通參與者的識別能力考核,并新增仿真測試項目。這意味著,強制性國標實施后,所有的乘用車必須安裝自動緊急制動系統,中國市場汽車大規模前裝AEBS進入倒計時。
國內AEBS整體滲透率僅60%
自動緊急制動系統(又稱“AEB”或“AEBS”)是一項汽車主動安全技術,可以通過雷達測出與前方車輛或障礙物之間的距離,并利用數據分析模塊將測出的距離與警報距離、安全距離進行比較,小于安全距離時將自動緊急剎車或使車輛減速,能夠有效減少駕駛員走神、疲勞駕駛等原因引發的追尾、碰撞事故,從而保障安全出行,減少事故發生。
由于AEBS能有效減少碰撞事故發生率,保護車輛和行人安全,全球多個國家已要求強制安裝,歐洲、美國、日本均通過相關強制法規。
而在中國汽車市場,AEBS尚未全面普及。佐思數據顯示,2024年1—8月,我國AEBS整體滲透率在60%左右。乘聯分會發布的2025年2月汽車智能網聯洞察報告顯示,今年1—2月AEBS整體裝配率表現良好,乘用車整體裝配率為56.5%,其中新能源乘用車裝配率相對較高,已經達到62.9%。
汽車分析師高登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從產業影響看,這場政策變革絕非簡單的技術升級,而是安全理念的根本轉變。“過去,主動安全配置是車企產品差異化的營銷噱頭。未來,它將轉變為行業準入門檻和產品及格線。這種轉變將重塑中國汽車市場的競爭規則——不具備AEBS開發能力或采購渠道的車企將面臨出局風險,而掌握核心技術的供應商則迎來歷史性機遇。”
與此同時,隨著AEBS強制安裝新規的出臺,正在打開一個前所未有的市場空間。根據全球行業分析機構的研究數據,2024年全球汽車AEBS市場規模已達約3.3萬億元,預計到2031年將接近4.9萬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5.8%。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汽車生產國和消費國,在這一輪強制安裝浪潮中,正孕育著一個結構性增長的千億級市場,各產業鏈環節將呈現差異化的發展機遇。
隨著《方法》落地,中低端車型將貢獻最主要的增量空間。乘聯分會的報告顯示,今年前兩個月,32萬元以上的高端車型,整體裝配率已經超過93%;24萬—32萬元的車型,裝配率在83.5%;16萬—24萬元的車型,裝配率在70.2%;8萬—16萬元的車型,裝配率剛剛過50%;8萬元以下的入門級車型,裝配率僅2.6%。“僅滿足8萬—16萬元主流乘用車市場的AEBS需求,就將帶來每年超500萬套的系統增量。”高登指出。
加速國產替代進程
從產業鏈價值分布看,AEBS系統主要由感知層(傳感器)、決策層(控制單元)和執行層(制動機構)三大模塊構成。國聯證券分析報告指出,單套系統價值量隨性能不同介于800—5000元之間。其中,入門級純攝像頭方案約800—1500元;攝像頭+毫米波雷達的中端方案約2000—3000元;激光雷達參與融合的高端方案可達4000—5000元。按每年2500萬輛新車、均價2000元/套計算,僅前裝市場規模就將突破500億元。疊加后裝改裝、商用車升級及海外出口,中國AEBS產業鏈整體規模有望在2027年達到千億元級別。
在市場擴容的同時,技術路線之爭日趨白熱化。據悉,當前AEBS解決方案主要分為三大流派:以特斯拉為代表的純視覺派,依靠攝像頭+AI算法實現環境感知;傳統Tier1主導的毫米波雷達派,如博世的第五代毫米波雷達方案;造車新勢力推崇的激光雷達派,通過激光點云提升識別精度。
中汽院智能網聯汽車檢測中心(湖南)有限副總經理姜維對《華夏時報》記者指出,強制標準的實施將加速技術路線的收斂,性價比成為關鍵考量。“《方法》雖未指定技術路徑,但對行人、兩輪車識別的高要求實際上排除了低端純視覺方案的市場空間。”他認為,這預示著“攝像頭+毫米波雷達”的融合方案可能成為經濟型車型的主流選擇,而高端車型將向“激光雷達+高算力”方向演進。
值得注意的是,在政策驅動下,國產替代進程顯著加速。AEBS核心部件長期被博世、大陸、采埃孚等國際Tier1壟斷,2020年時外資品牌市場占有率超80%。但《方法》征求意見稿發布后,本土企業被資本市場看好。
消息發布當天(2025年5月16日),A股AEBS概念板塊大漲,萬安科技、豪恩汽電、亞太股份等多股漲停,德賽西威、中科創達等漲幅超5%。這反映出資本市場對自主供應鏈的強烈看好。東吳證券研報指出,在毫米波雷達、域控制芯片、線控制動等關鍵環節,國產化率已從2020年的不足20%提升至2024年的45%左右,預計2027年將突破70%。
開啟產能競賽
細分領域的發展態勢呈現鮮明差異。感知層中,毫米波雷達進步最為顯著。森思泰克(華域汽車子公司)的77GHz雷達已配套上汽、廣汽等多款車型,2024年出貨量突破200萬顆;決策層方面,地平線征程系列芯片在AEBS域控制器市場份額已達28%,僅次于英偉達;執行層中,伯特利、萬安科技的線控制動產品已實現對外資品牌的替代,單價較博世同類產品低30%。這種梯次突破的國產化路徑,正使中國AEBS產業鏈建立起完整的本土配套能力。
“標準統一將極大地降低行業無序競爭。”姜維進一步補充道,現行市場中,各車企AEBS性能標定差異巨大:有的僅在40km/h以下生效,有的則支持最高120km/h的自動剎停;對行人識別距離從20米到80米不等。這種混亂局面導致消費者認知模糊,也增加了監管難度。
《方法》實施后,所有系統必須滿足統一的最低性能門檻,如乘用車需在60km/h內避免與靜止車輛碰撞,在40km/h內避免與橫穿行人碰撞等。這將有效遏制“偽AEBS”現象,促使企業將競爭焦點從基礎功能轉向用戶體驗提升。
隨著AEBS強制安裝期限臨近,產能競賽已悄然展開。據不完全統計,2024年以來主要上市公司公布的AEBS相關產能投資已超50億元,其中毫米波雷達與域控制器是重點方向。這場產能軍備競賽的背后,是企業對新規落地后市場爆發的一致預期,也預示著行業即將進入洗牌階段。
責任編輯:李延安 主編:于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