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密集批復的大宗賭基基礎設施項目,在高庫存壓力下,商品大宗商品的再擴生產者再現擴產沖動。國家統計局近期發布的產豪數據顯示,9月鋼材和部分化工類大宗商品產量一改近幾月下降趨勢出現猛增,建需并且部分大宗商品產量增幅創下年內新高。大宗賭基業內人士分析,商品對賭基礎設施集中批復可能帶來的再擴需求是導致大宗商品在高庫存下依然擴展產能的核心原因,而在基建需求量未明、產豪下游需求并未出現明顯好轉的建需情況下,目前企業盲目擴產只會進一步加劇產能過剩危機。大宗賭基
擴張的商品沖動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9月,再擴水泥日均產量達699萬噸,產豪為今年以來新高,建需環比增長10.8%,創今年5月以來的最高增幅;原油加工量達到129萬噸/日,增幅為5.74%,產量和增幅均創下了年內新高;鋼材產量結束了連續兩個月的下降趨勢,9月日均產量較上月提高5.5%。
大宗商品一直被看做實體經濟的晴雨表,通常情況下,其產能會提前于經濟周期進入生產高峰。那么,此番大宗商品產能擴張是否意味著新一輪經濟周期的來臨?
“目前宏觀經濟雖然出現向好跡象,但是由于庫存量較高,生產者還不至于如此急迫,主要還是受到密集批復的基礎設施項目刺激。”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經濟系副主任、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周清杰告訴記者,同樣的情況曾經在2008年經濟危機中出現過,當時經歷了半年多低迷期的原煤、鋼材、水泥、有色金屬等大宗商品在4萬億投資計劃出臺之后,由于基礎設施上馬帶來的巨額需求量,開始擴大產能。
去庫存化的壓力
然而更讓業內擔憂的是,在“去庫存化”進行不到一年、產能過剩的局面并沒有根本改觀之際,大宗商品的產能就迅速出現抬頭之勢,未來的需求真的有這么大嗎?
“前期的去庫存根本沒有結束,現在市場價格有所好轉企業就開始加大生產,這是很盲目的。”卓創資訊鋼鐵行業分析師劉新偉表示,在2008年的4萬億出臺之后,經濟很快得到了好轉,大宗商品市場需求也得到提升,但企業生產投資擴張的速度遠大于需求。以鋼鐵行業為例,在4萬億政策之后,鋼鐵月產量在8個月的時間內擴張了50%,并維持在月產量6000噸以上的高位,按照去年國家公布的6.1億噸的年需求量計算,鋼鐵的月需求量平均在5000萬噸左右,也就是說,每個月都會有1000萬噸以上的過剩產能,這直接導致在今年2月全國鋼材社會庫存量攀升到1900萬噸的歷史最高點,盡管隨后幾個月隨著基礎設施的批復,去庫存化開始,這一數據近期下降到1315萬噸,但未來去庫存的壓力依然不小。
劉新偉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今年國家發改委批復的1萬億元軌道交通、鐵路等投資項目對鋼材的需求量在9000萬-1億噸左右,而這批項目全部建成至少需要5-10年的時間。也就是說,現在的庫存基本上夠這1萬億投資計劃一年的使用量,完全沒有必要再擴大產能。”
產能過剩的隱憂
無論是2008年的4萬億計劃,還是近期國家發改委的1萬億投資項目,在周清杰看來,都只是間接消費需求,并沒有形成居民消費需求,很難產生連續的經濟效應。“終端需求沒有持續增長的動力,現在只能說企業一廂情愿地有著較好的預期,這種情況下,產能的擴張不利于行業發展,也延緩了當前國家經濟結構調整的步伐。”周清杰表示,當前企業的擴張行為,只會是當年4萬億投資之后帶來產能過剩局面的又一次重演。
以水泥為例,按照工信部所規定的人均熟料產能0.9噸為產能過剩的分界線,卓創資訊數據顯示,2010年人均熟料產能在0.899噸,而2011年已經達到了1.07噸。“今年由于企業產量上漲但人口總量變化不大,這一數據還會繼續上漲,產能過剩的局面還在加劇。”卓創資訊水泥行業分析師盧寧表示。
首都經貿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陳及也表示,中國經濟不會再有幾年前兩位數增長的局面,按照現在鋼鐵、水泥、原油等大宗商品的產能,在未來的5-10年內都不會出現需求不足的問題,企業要考慮縮小而不是擴大產能。
“近期大宗商品產量的增加主要是歐美貨幣寬松措施以及國家加快基礎建設項目審批等利好因素的刺激。”周清杰表示,9月中旬以來,大宗商品價格的上升、企業利潤的增加是產量擴大的最直接原因。
鋼材、水泥日均產量及環比增速
鋼材
9月:268萬噸 5.51%
8月:254萬噸 -3.05%
7月:262萬噸 -7.09%
從7月中下旬開始,多家大型鋼廠宣布對部分生產線進行停產檢修。從6月到8月,鋼廠的日均產量下降了28萬噸,但這一下降趨勢在9月出現反彈。
水泥
9月:699萬噸 10.78%
8月:631萬噸 2.27%
7月:617萬噸 -10.71%
從去年年底水泥業開始去庫存化,但期間多次出現反復。6月末,重點建材企業水泥庫存曾上升到1970萬噸,8月末降到1346萬噸,但9月產能擴張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