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9月,玉米遙感各地作物豐收在即。大豆近日,在2023年全國秋收作物與全年糧食產量預測會商會上,分布氣象部門研制的圖首玉米、大豆分布衛星遙感圖首次用于秋糧產量預測。次服測記者了解到,糧產量預這次大規模應用衛星遙感技術對玉米、玉米遙感大豆分布情況開展的大豆監測評估工作,由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提供技術指導,分布主產玉米、圖首大豆的次服測14個省(自治區)氣象局共同參與,其監測產品的糧產量預空間分辨率達16米。
“我國作物種植結構復雜、玉米遙感土地利用類型多樣,大豆作物分布遙感產品是分布開展作物長勢監測、產量預報、農業氣象災害評估和預警的關鍵基礎數據,也是開展精細化農業氣象服務的基礎,可為作物品種選擇、生產管理、種植結構調整和優化、水土資源管理等提供決策支撐。”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副研究員張明偉介紹,玉米和大豆分布衛星遙感監測評估業務,是中國氣象局大宗作物分布衛星遙感監測業務之一。近年來,氣象部門高位部署,大力推動多源衛星數據綜合應用,在農作物生長關鍵參數反演等方面已有一定技術積累。
2022年,氣象部門在山東、河南、河北等省探索開展了冬小麥的遙感監測,最終形成的作物分布遙感監測產品為省級分作物、分時段、分災種的精細化農業氣象服務提供了重要數據支撐。“相關業務產品在今年冬小麥的春耕春播、夏管、夏糧產量預測中已發揮重要作用。”張明偉補充道。
通過此次開展玉米和大豆分布衛星遙感監測評估,中國氣象局綜合觀測司、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進一步完善了衛星遙感監測評估業務管理辦法;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牽頭編制了衛星遙感作物監測技術導則和實施細則,組織各省氣象部門就樣本布設、采集數量、數據處理、遙感判識算法、結果處理等技術進行培訓,進一步提升國省聯動作物遙感監測能力;國家氣象中心大力推動遙感監測數據應用,在之前的農業氣象預報業務基礎上,疊加了作物分布遙感數據,對于提升作物農業氣象預報針對性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來,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增多,復合型農業氣象災害發生頻率增加、強度增大,較早獲取作物分布和面積信息可為農業氣象災害預報、病蟲害預警等提供關鍵支持。“通過遙感監測,我們積累了各區域作物生長的環境信息,比如土壤質地、墑情、作物分布地形等。綜合這些影響因素,在預報中能更準確地評估暴雨、洪澇等災害性天氣對當地作物的影響風險,使我們的農業氣象服務更有底氣。”國家氣象中心正研級高級工程師吳門新介紹,遙感監測業務產品包含各行政區劃內作物分布監測圖及面積統計,同時也有當前作物長勢、受天氣災害影響情況等動態產品。
“為把遙感監測產品用好、用到位,我們在業務中建設了農業氣象遙感監測評估系統,可對主要氣象災害帶來的作物生長風險進行預警,目前在決策服務中已投入應用。”吳門新告訴記者,在今年華北、東北暴雨過程中,基于遙感監測的農田漬澇風險指數產品就派上了用場,在受災地區防災減災氣象服務保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依托于這些年開展的遙感監測工作,氣象部門已建立起上下協同、國省聯動的業務機制,在推動大宗作物遙感監測產品應用、災害性天氣風險聯合評估等方面發揮了實效,下一步,將繼續以完善“三聯促三動”機制為契機,加強與糧食主產區省份之間的產品應用交流,推動業務落地生根。
作為一項新業務,衛星遙感監測評估業務在未來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張明偉表示,我國作物種植結構復雜,樣本采集耗費大量人力、物力,成本高、難度大。統籌考慮農業氣象業務田間調查和樣本采集工作,不斷加強與農業相關行業和部門合作,將有望解決樣本問題,建立國家級作物分布遙感制圖業務。下一步,氣象部門將繼續發展和完善大宗作物分布遙感監測業務,明年擬開展水稻和油菜的分布監測;還將推動建設作物分布衛星遙感監測云平臺,加強多源衛星遙感數據的綜合應用,進一步提升作物監測能力和應用成效。
溫馨提示: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