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寧美力針織有限公司舊廠房改造施工現場。換
爭先創優·海寧奮進時
提升土地利用效益 擴大發展空間
馬橋:騰籠換鳥“換”出發展新動能
■記者 褚晶君 通訊員 祝華明 王歡
本報訊 在馬橋街道(經編園區)海寧美力針織有限公司的爭先展新東南角,焊接聲、創優出切割聲、身邊敲擊聲此起彼伏,馬橋施工人員面戴口罩、騰籠頭戴安全帽正忙于作業……現場一派熱火朝天景象。換鳥這里便是換企業舊廠房改造的施工現場。
美力針織是爭先展新園區里面一家老牌經編企業。這兩年,創優出企業一直想拓展新生產線,身邊但廠內空間有限,馬橋都是騰籠單層廠房建筑,新設備無處擺放。換鳥得知企業有想法,換經編園區管委會副主任沈一濤立即捎來了老舊廠房改造的好消息。
“正好企業緊鄰的文苑路由于規劃局部調整,道路沿線空出一些零星用地。針對美力針織情況,我們讓企業借助這些零星用地,進行舊廠房改造提升。”沈一濤表示,像美力針織一樣,道路沿線10家企業都借助這些零星用地進行廠房改造提升。
經編園區是我市一個重要經濟平臺。城南的快速發展、“三橋”聯合建設加快,都在空間上給馬橋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而園區內舊廠房與“城南新區”的面貌格格不入。為此,近兩年,馬橋著力以舊廠房改造升級為抓手,聚焦資源要素,引導企業通過節約集約用地提升土地利用效益,助推經編園區高質量發展。
沈一濤告訴記者,由于園區里這些舊廠房都是20世紀90年代的建筑,廠房多為1至2層結構,容積率普遍在1.0以下,安全隱患突出,整體形象差。“園區出臺多項措施,一方面鼓勵企業拆舊建新,實現工業用地再開發;另一方面對閑置工業用地進行盤活利用,有效拉動工業投資,推進轉型升級,促進提質增效。”
為鼓勵企業對低效舊廠房實施改造,向存量要效益,馬橋街道(經編園區)多次開展舊廠房專題研究,積極向企業宣傳政策福利,主動與企業對接,梳理問題清單,針對企業實際難題,逐一制定對策。
廠房要改建,勢必要先停工。為解決這一難題,馬橋想出了妙招:整體規劃,分期改造。
貼心的服務也激發出企業的積極性。眼下,在馬橋經編園區,舊廠房改造不止美力針織一家。位于紅旗大道上的海寧中龍印染有限公司也分期實施了舊廠房改造。一期改造項目已正式投入生產,二期項目的舊廠房正在拆除。再過不久,這里將新建起一幢紡織、染整車間大樓。
據統計,截至目前,馬橋經編園區通過舊廠房改造報批并在建的就有24個項目,處于設計階段準備報批的還有2個項目,天虹經編、誠信染整、金田化纖等多家企業都走上了舊廠房改造之路。
智能引領是工業高質量發展的催化劑。在改造廠房的同時,馬橋也積極鼓勵企業進行設備更新,對傳統產業進行數字化、智能化改造,提高產能和效益,助推企業高質量發展。“我們借著舊廠房改造的契機,將全面提升設施設備,加強數字化運用,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海寧中龍印染有限公司董事長戚張生表示,“二期投產之后,新的智能化生產線運行,屆時產能也將大幅度提升。”
舊廠房改造釋放發展新動能。“原本舊廠房基本都是單層,容積率只有0.8,非常低效。我們將部分舊廠房拆平后重蓋,新增了27000多平方米。”美力針織相關負責人魏建庭說,新廠房不僅提升公司形象,也給企業發展騰出新空間。
促進低效利用土地提質增效,打造現代化廠區,提升土地效率,擴大發展空間,這是馬橋為承載新要素打開新空間的最新寫照。如今,邁入高質量發展窗口期的馬橋,將以加快新舊動能轉換、促進工業提質和轉型升級為總抓手,持續發力、全力推進,努力打造高質量發展的城南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