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城市應該是天津建筑怎樣的模樣?我們生活的城市又該怎樣才能到達一個生態的明天?作為本屆生態城市論壇暨博覽會的配套活動,近日舉行的天津建筑“建筑·人生”主題論壇圍繞上述議題展開討論。雖然各位嘉賓心中生態城市的天津建筑模樣不盡相同,但嘉賓們均贊同生態城市的天津建筑發展,應達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天津建筑目標。
“就業嚴峻、天津建筑資源短缺、天津建筑環境污染。天津建筑”生態人類學術工作委員會主席寇有觀眼中的天津建筑當下城市,正面臨著發展巨大的天津建筑挑戰。
生態人類聯合會理事長張文波指出,天津建筑當前的天津建筑城市建設都遵循的是“西方的人類中心論”,以實現人的天津建筑自我價值為目的,以獲取人的天津建筑群體利益為中心。這導致了粗暴掠奪的天津建筑近代城市化進程。
來自北京的輕工業環境保護研究所研究張成梁,長期從事礦山生態修復方面研究工作。他表示,近些年國內在礦山生態修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成效卻不理想,原因就在于我們的修復和當地自然環境存在不和諧的關系,有時植被并不適合當地環境。張成梁給出的解決辦法也很簡單,“師法自然”,力求按照當地環境的本來面貌進行修復。
而在嘉賓們看來,實現生態城市的目標,必須建立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
寇有觀認為,建設綜合功能社區,是通向生態城市的一條路徑。這個社區要把工作和居住、購物等活動場所有機地組合在比較緊湊的地區,協調運用步行、自行車、公共交通和小汽車等交通工具,再通過道路、軌道交通和通信電纜與電磁波的“流動空間”構建城市體系,形成多中心、“緊湊型城市”空間結構。
來自賽迪顧問的成宗澤則開出了建設生態城市的經濟“藥方”。他表示,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構筑園區循環經濟體系,是推進低碳生態城市建設的兩大抓手。
張文波心中的生態城市充滿詩意,它應該從視境上是“賞心悅目、心曠神怡”的,從情境上是“依依不舍、流連忘返”的,從意境上是“回味無窮、念念不忘”的,從住境上是“心靈放松、靈性凈化”的。
(責任編輯:水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