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艘國產大型郵輪“愛達·花城號”。船舶長成 圖源:中國船舶官微
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 李貝貝 上海報道
4月29日晚間,利同中國船舶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國船舶”,比增600150.SH)披露2024年度業績報告。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收785.84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30.72億元,上年同期為-2.91億元,成功扭虧。
2025年,中國船舶計劃完成營業收入805億元。據了解,中國船舶今年提高了營收目標,與在手訂單飽滿、船舶市場行情走高等有關。根據克拉克森的統計,截至2025年3月底,全球新船價格指數達187.43,同比增長2.32%,較2020年周期低谷提升49.87%。
不過,近期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披露了“不合理做法”301調查結果,計劃對中國海事、物流、造船領域采取限制措施。《華夏時報》記者注意到,中國船舶在年報中分析稱,公司面臨外部環境的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明顯增加。但“我國造船業有望在傳統產品研制能力基礎上塑造產業發展新動能”。
營收凈利雙升
年報顯示,中國船舶2024年實現營業收入785.84億元,同比增長5.01%。其中,船舶造修及海洋工程業務實現營業收入753.74億元,應用產業營業收入22.93億元。
公司全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776.67億元,同比增長5.60%;主營業務毛利率9.94%,同比增加0.43個百分點。其中,船舶造修及海洋工程業務收入753.74億元,同比增長7.03%;毛利率9.57%,同比增加0.29個百分點。如扣除上年同期子公司外高橋造船收回4座海工平臺因素影響,2024年船舶造修及海洋工程業務收入實現同比增長16.87%,相應的毛利率同比增加3.56個百分點。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中國船舶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6.14億元,上年同期為29.57億元;公司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30.72億元,上年同期為-2.91億元。
中國船舶成功扭虧,是因為上年手持訂單結構改善,報告期內交付的民品船舶數量和單船平均價格同比提升,營業毛利同比增加。同時,公司參股聯營企業盈利情況改善,權益法核算的長期股權投資收益同比增加。此外,上年同期子公司外高橋造船處置有關海工平臺資產的影響。
根據年報,2024年,中國船舶訂單飽滿。截至2024年末,累計手持民品船舶訂單322艘/2461.07萬載重噸/2169.62億元;修船訂單63艘/9.18億元,海工裝備合同訂單金額7.43億元,應用產業合同訂單金額13.82億元。同期,公司手持訂單結構進一步優化,集裝箱船、油輪、超大型乙烷運輸船(VLEC)、汽車運輸船(PCTC)、多用途船、自卸船等細分船型訂單數量均居全球前列。
交付工作方面,公司完工交付民品船舶93艘/721.34萬載重噸,噸位數完成年計劃的112.74%;全年修理完工船舶277艘/21.69億元,交付應用產業設備產值16.94億元,海洋工程業務交付1艘34萬噸FPSO。
而在公布財報的同時,中國船舶披露了與中國重工換股吸收合并的進展。截至4月29日,本次交易正在推進中,尚需履行相關主管部門的審批程序。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1月25日,中國船舶還發布相關公告,擬三年內剝離滬東中華不宜注入上市公司的資產使滬東中華符合注入上市公司條件。誠通證券研報指出,據此判斷,2025—2028年將是中國船舶集團資產及業務整合大年。
全球造船市場處于發展新周期
目前,中國船舶已經確定了2025年的經營目標,計劃全年完成營業收入805億元;實現民品造船完工89艘/634.31萬載重噸,修船完工270艘/19.35億元,應用產業產值16.10億元。
根據財報,今年1—3月,中國船舶實現營業收入158.6億元,同比上升3.8%;歸母凈利潤為11.3億元,同比上升181.0%;扣非歸母凈利潤為11.2億元,同比上升230.2%。截至一季度末,公司歸母凈資產為520.34億元,較上年度末增長2.2%。
需要注意的是,當地時間4月17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披露了基于對中國在海運、物流和造船領域所謂的“不合理做法”301調查結果,計劃對中國海事、物流、造船領域采取的限制措施。
記者看到,中國船舶在年報中分析稱,當前全球造船市場處于發展新周期,我國船舶工業保持良好發展態勢,造船工業三大指標實現全面增長,國際市場份額保持全球領先,展現出充分的市場競爭力與發展韌性:“但目前世界經濟的不穩定性和全球貿易保護主義的加劇使得公司面臨外部環境的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明顯增加。如果未來全球貿易摩擦持續加劇,可能對國際航運市場及船舶建造行業造成不利影響。”
不過,從行業發展角度看,中國船舶認為,多項海事業綠色發展規則規范支撐綠色船型訂單需求,推動船舶工業加快綠色轉型步伐和綠色新船型的研發儲備;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技術不斷涌現,推動產品產業發展升級等。此外,在深海科技政策的推動下,圍繞深海進入、深海探測、深海資源開發等一系列深海技術裝備的需求將會被激發,我國造船業有望在傳統產品研制能力基礎上塑造產業發展新動能。
誠通證券研報也分析指出,短期內,受船東避險情緒影響,在華新船訂單可能出現一定程度波動,但2月法國達飛集團與江南造船簽訂了12艘18000TEU雙燃料LNG動力集裝箱船建造合同,顯示出全球航運巨頭對在華造船的信心,“310稅”對于中國造船業的長期影響仍待觀察。
責任編輯:張蓓 主編:張豫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