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價高漲與貨幣疲軟的經濟凈漲雙重打擊,可能使歐洲經濟體面臨一場典型的油價油石油沖擊,讓歐洲今年經濟困境雪上加霜。關聯目前為止,經濟凈漲本幣的油價油強勢幫助減弱了對美國、中國和日本等國的關聯影響。但油價漲幅之大,經濟凈漲加上歐洲料將進入衰退,油價油很可能在年中也導致這些經濟體的關聯增長放緩。
學者提出“油價凈漲幅”概念
加州大學教授James Hamilton在2010年的經濟凈漲一篇關于“歷史上的石油沖擊”的論文中寫的,"石油沖擊與經濟衰退的油價油關聯實在太緊密,不可能只是關聯巧合"。
Hamilton在對美國經濟的經濟凈漲研究中發現,“二戰后美國經歷的油價油11次經濟衰退中,有10次都與油價上漲有關,關聯僅有的例外是1960年的衰退。同樣地,在12次油價上漲中有11次都隨之出現美國經濟衰退,唯一的例外是委內瑞拉動亂和第二次海灣戰爭引起的2003年油價上漲。”
Hamilton發現,油價變化對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影響是非線性的。“油價上漲影響經濟,而油價下跌不會,而且價格長時間穩定之后上漲,產生的影響要大于下跌后的修正性上漲。”他換句話說,就是如果油價新高超越消費者和企業的近期經驗,而不是逆轉之前的跌幅,就更有可能影響經濟。創下新高的油價把家庭和企業感受到的壓力最大化,并且產生不知未來油價是否會進一步上漲的不確定性,帶來破壞性。
Hamilton認為,分析“油價的凈漲幅”可以最好地理解這種影響。把創下新高漲勢、一些先前漲勢、以及僅僅是逆轉跌幅的漲勢,區分比較凈漲幅。凈漲幅越大,對經濟產出的影響就越大。
稅與價格
終端用戶更加擔心精煉油品的零售價。成品油價格受到煉油利潤率,特別是稅的影響。
據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表示,2012年特種消費稅(excise tax)和銷售稅占歐洲成品燃料油價格的三分之二,在日本和美國分別為50%和16%。因此相比日本和美國,原油價格上漲對歐盟駕車和取暖成本的影響要小得多。
油價上漲對心理產生的影響,也可能因為歐洲長期實施提高燃料關稅以增加收入,并鼓勵使用節能車的策略而減弱,在這種策略下,很多汽車駕駛者本就只能無奈接受年度油價上漲。
但眼下許多歐洲家庭和企業苦苦掙扎于增長遲滯和失業問題中,讓該地區經濟問題愈發嚴重,因此最近油價上漲的規模和速度可能造成"更加頑固的沖擊"。
強勁阻力
要想精確評估油價上升對經濟帶來的影響,就連美聯儲和其他央行所使用的最先進的經濟模型也辦不到。關于企業和消費者對過去油價的“記憶”如何影響他們對油價上漲作出反應,Hamilton進行了探究。但各國央行的反應,及經濟當中的整體信心狀況等其它因素也很關鍵。
到目前為止,Hamilton所提出的油價凈漲幅對于使用英鎊和歐元支付的消費者而言很小,若將目光從原油轉向汽油和柴油等精煉油品,這個數字就更小了。美國、中國和日本的消費者某種程度上因本國貨幣升值而免受油價上漲的影響。
然而,忽略近期油價上升帶來的經濟和心理影響是不明智的。Hamilton提出的凈漲幅理論設想,逆轉前先油價跌勢對經濟略有或并無影響,只有凈上漲才會明顯影響經濟表現。
這種突兀的“門檻效應”是種簡化概念。實際上影響可能是逐步產生的。油價在突破最近峰值之前,或許就已經開始對信心造成沖擊。甚至在原油和油品價格低于12個月最高值的美國,油價揚升或已開始產生負面影響。
最近油價升勢也發展得很快。不到兩個月前,大多數分析師曾預計2012年油價將企穩。價格的升速正在加快。如果伊朗緊張局勢繼續惡化,油價還會漲多少具有相當大的不確定性。油價漲勢剛剛開始,而家庭預算已經相當緊張了。
正是這些因素使消費者和企業面臨最大的不確定性,故推遲購買大件物件,導致經濟增長放緩。
因此決策者和石油分析師必然會假設,如果油價維持在當前水準,或是上漲,將對經濟帶來巨大沖擊。雖然歐盟可能最先感知這種情況,但美國和中國的經濟恐怕也難逃類似的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