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彥平(主辦方供圖)
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 劉詩萌 北京報道
2023年,中國在防疫政策轉向、個城經濟恢復發展的市品升第一個年頭里,中國城市也重新以開放的牌影姿態迎接八方來客。
這一年里,響力人們記住了因燒烤走紅的文化山東小城淄博里“權力謙卑的樣子”,見證了丹桂飄香的軟實杭州 “辦好一個會,提升一座城”的中國努力,感動于酷暑盛夏時節天津“跳水大爺”“盤頭大姨”的熱情…… 你方唱罷我登場的網紅城市,更是城市“人間煙火氣”回歸后,文化軟實力重新凸顯的一個縮影。
12月26日,在“城市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和高效能治理學術研討暨2023中國城市品牌影響力報告成果發布會”上,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研究所研究員黃征學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一個城市最根本的還是文化軟實力,如果你講的故事大家不愿意聽,很難說你的文化軟實力很強。文化不是虛的東西,它是個很實的東西,確確實實能帶給人們很多體驗和感受。
文化品牌影響力顯著回升
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城市品牌影響力報告課題組發布了《中國城市品牌影響力報告(2023)》(下稱《報告》)。報告選取286個內地地級以上城市及港澳,總共288個城市為樣本,從城市文化品牌、城市 旅游品牌、城市投資品牌、城市宜居品牌和城市品牌傳播等5個維度出發,構建了城市品牌影響力指數(CBII)。
2021、2022和2023年城市品牌影響力指數均值的對比(圖源《報告》)
報告指出,2023年度納入測評的 288 個城市的CBII指數有所回升,城市品牌影響力指數均值為0.316,較2022年上升5.69%。疫情結束,我國城市品牌發展助力新型城鎮化建設仍在不斷取得新進展,而這主要得益于本年度的城市文化品牌影響力、城市旅游品牌影響力、城市宜居品牌影響力以及城市傳播品牌影響力指數程度不同的回升向好。其中,城市文化品牌在2022年大幅下調后,今年取得了9.6%的顯著回升。
“這就是文化韌性的體現,也可以說是城市韌性,因為它下降之后還能恢復。”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報告主編劉彥平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文化是一個城市的基礎和靈魂,近幾年來各城市都在加強文化制度建設,擴大文化服務供給,促進文化產業發展,推動遺產保護,文化潛力和文化合力明顯提升,對文化的韌性也高度重視。
他介紹,在過去十年間《中國城市品牌影響力報告》中,投資品牌、傳播品牌、旅游品牌影響力是傳統強項,而文化品牌和宜居品牌一直是短板。今年除了文化品牌明顯回升外,宜居品牌也首次成為城市品牌的重要支撐維度之一。2023年城市宜居品牌影響力指數同比增長9.79%。其中,民生質量指標同比增長94.8%,居民對城市宜居的主觀感受呈現大幅回升。
傳統優勢的3個維度中,投資品牌方面,2023年度城市投資品牌影響力指數整體略有下降,但投資活力指標同比提高1.89倍,經濟基礎指標同比提高1.49倍,雖然受到疫情和國際政經環境變動的影響略有下調,但我國城市經濟回升向好、長期向好的趨勢沒有改變;傳播品牌方面,2023年度城市品牌傳播指數同比增長4.53%,繼續居于城市品牌指數領先位置。本年度各地的國際、國內交流快速恢復,成都“世界大運會”、杭州“亞運會”等國際性賽事相繼舉辦,城市品牌傳播的廣度和深度有了較大的拓展,網紅城市熱點頻現;旅游品牌影響力指數也在2023年呈復蘇態勢,同比增長11.56%。隨著國內出行限制放開,居民的出游需求得到集中釋放,文旅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新供給不斷涌現,各城市主要旅游目的地及熱門景區消費熱度持續增長,淄博燒烤、特種兵式出游等旅游熱點頻發。
仍有超半數城市群未形成品牌效應
而從區域協調的角度來看,2023 年,我國城市品牌影響力的區域分布格局出現均衡化趨勢,但部分區域的品牌影響力增長仍較為乏力。華東、華南地區在區位優勢、人才與產業 聚集優勢的疊加下,領先態勢依舊明顯。東北、西北地區的城市品牌影響力成長仍較為乏力,區域內城市大多處于中、下游水平。
城市群品牌影響力指數得分顯示,2023年本年度的城市群品牌影響力指數較 2022 年呈現出頭部城市群品牌影響力回落、尾部城市群品牌影響力取得一定提升的逆分化態勢。粵港澳大灣區的品牌效應遙遙領先,長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緊隨其后。
在20個城市群樣本中,城市群品牌影響力指數(ABII)指數得分明顯高于群內城市CBII均值的城市群數量為9個,粵港澳大灣區的“金字招牌”效應遙遙領先于城市群內城市品牌指數均值,長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緊隨其后,體現出地區品牌發展與城市群協調共作之間緊密的關系。經測算,在20個城市群中,只有9個城市群目前已經發揮出城市群品牌效應,這也成為帶動區域發展的積極原因,而剩下11個城市群尚未形成品牌背書、支撐和帶動效應。
2023年城市群品牌影響力指數(ABII)與其城市品牌影響力指數均值對比(圖源《報告》)
都市圈品牌協同力方面,《報告》選擇30個都市圈樣本進行對比觀察,發現我國都市圈的 品牌協同力水平總體來看仍然不高,但與2021和2022年相比,大多數都市圈的品牌協同水平保持持續穩步提升的態勢。其中品牌協同力表現最好的是上海都市圈和深圳都市圈,其城市品牌影響力指數均值分別為0.502和0.501,是我國都市圈品牌協同發展的示范性區域。
此外,《報告》還考察了國家中心城市的品牌影響力。截至 2023年,我國共圈定 9 個國家中心城市,分別為北京、天津、上海、廣州、重慶、成都、武漢、鄭州和西安,還有青島、廈門、長沙、南京、杭州、濟南、沈陽、合肥和福州9個城市明確提出“建設國家中心城市”規劃。測算結果顯示,2023年國家中心城市的指數均值是0.692,比全國288個城市的指數均值高出0.376分,而9個計劃申報城市的CBII均值為 0.614,明顯低于國家中心城市均值。因此可以說,國家中心城市的品牌影響力進一步擴大,處于城市品牌發展絕對領先的層級,而計劃申報城市也具有良好的發展潛力,其中杭州、南京的品牌表現可圈可點,杭州僅次于北京和上海,而南京也在18個城市中也進入了前9位。
2023 國家中心城市及計劃申報城市的城市品牌影響力指數得分情況(圖源《報告》)
責任編輯:徐蕓茜 主編: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