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報評論員 程曼詩
近日,讓好本報聚焦《治湖與致富——“梁子湖模式”花開湖南大通湖引出的經驗話題》,詳細報道了武漢大學于丹教授團隊將梁子湖治理經驗帶到湖南大通湖的跨區故事。在各界的域播共同努力下,曾經的種生“水下荒漠”變成了“水下森林”,水質好轉的讓好同時,也實現了綜合治理與經濟效益雙贏。經驗
湖水變質,跨區不僅帶來系列生態問題,域播而且嚴重影響了魚蟹蚌等水產正常生長,種生此前也有過多種治理嘗試,讓好均以失敗告終。經驗隨著一棵棵水草種下,跨區大通湖借鑒梁子湖的域播治理經驗,全方位植林種草增綠,種生組合拳凈化水質,提升水體透明度。慢慢地,水草越來越豐茂,湖水也越來越清澈。
“經驗是永不停歇的播種機?!背晒涷炇墙涍^實踐檢驗的寶貴財富。起初大通湖情況復雜、矛盾尖銳、難度突出,想了很多辦法都于事無補。能不能看得到其他地方成功經驗,是為我所用的第一步。于丹教授團隊在梁子湖試驗的水體凈化方法,因地制宜把生態“包袱”變成了生態財富,這一方法得到了公認。當地眼睛向外,引進“梁子湖模式”治理大通湖,提供處置策略和能力支撐,讓湖北的經驗在湖南開枝散葉。
拿來后能不能用好,是為我所用的第二步。大通湖引進“梁子湖模式”的大膽嘗試,最開始也是忐忑的,因為現實可能會遇到與之前不同甚至意想不到的問題。經過幾年的探索,終于印證了摸著石頭過河與加強頂層設計相結合的正確方向。經驗是可復制可推廣的,在復制成功經驗的同時,突破傳統的路徑依賴,釋放后發優勢,才能最終取得成功。
不斷總結經驗、提高本領,是我們黨一步步走過來的制勝法寶。類似于“千萬工程”“楓橋經驗”“浦江經驗”,都鏈接著不同地方的好做法、好探索。“復制粘貼”并不難,更重要的是要融會貫通、因地制宜,把好經驗放在更多領域嘗試,放在不同現實土壤中觀照。不僅要復制其“量變”的過程,更要借鑒其“質變”的理念,堅持發揮主觀能動性,對創新經驗中的不足部分不斷進行調適,才會把量的增長導向質的提升,在創新落實中完善改進。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積極吸收借鑒典型經驗,解密各類成功密碼,要從實際出發、從具體情況出發,既大膽探索又腳踏實地,讓更多的好經驗跨越地域,落地生根,托起人民群眾穩穩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