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支付一位醫生的下沒視頻火了。
視頻中的有被醫保醫生醫生這位醫生是上海胸科醫院譚強醫生,是扣過胸外科領域中的專家之一。
譚醫生在視頻中說道:
李佳琦先生讓我們檢討一下,不好這幾年的支付薪資為什么沒有漲,我也反思了一下。下沒
我上個月開了近80臺手術,有被醫保醫生醫生門診大約有400多個病人,扣過工資加獎金加起來大概4萬出頭,不好平均每臺手術的支付收入低于500塊錢,估計比上海灘頂級的下沒托尼老師理個發的收入還要稍微低一些,那么多年了,有被醫保醫生醫生還是扣過沒能改變“拿手術刀的不如拿剃頭刀的”這樣一個殘酷的現實。
而且,不好醫務科通知我醫保DRG,我上個月一個食道癌患者費用超標,多出來的1萬4千塊錢,將全部從我的工資里扣除。
網上的熱議焦點很多,單就醫保DRG扣錢這個事來說,估計全國很多執行DRG/DIP支付的地區,有不少像譚醫生這樣的經歷。
醫保DRG/DIP支付,俗稱打包支付。即根據疾病診斷治療分組,給予每個組不同的支付標準/價格。如果患者出院費用低于這個標準/價格,那么醫療機構還可以獲得醫保給予的差額,也就是所謂的醫保結余留用。反之,如果患者出院費用高于這個標準/價格,那么超過部分由醫療機構承擔。現實情況下,很多醫療機構讓科室、醫生來承擔。
因此,很多醫療機構在做DRG/DIP支付相關培訓時,會反復強調患者出院費用要低于DRG/DIP支付標準/價格。而我認為高于這個標準/價格,或者被醫保扣錢并不一定是壞事,甚至只有被醫??圻^錢的醫生才是好醫生。原因有三:
1、以患者為中心,不是以醫保為中心
2、開展新技術,虧損難免
3、博弈下,盈虧把握一個度
一、臨床應該以患者為中心,不是以DRG/DIP支付價格為中心
簡單地說,患者需要什么樣的治療就該用什么樣的治療,一味地迎合醫保,醫生是忘了初心嗎?
別忘了,衛健委還考核患者滿意度呢!
二、醫療還需不需要開展新技術?因為新技術開展,往往會導致扣錢
以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2018年12月—2019年4月的數據為樣本,對重點學科的3個主要DRG病組——CB19(玻璃體視網膜手術)、CB39(晶體手術)和DD29(鼻腔鼻竇手術)進行了分析。
分析結果顯示,雖然3個DRG病組中新技術使用組和未使用組患者的情況基本一致,在平均年齡和平均住院日方面都沒有統計學差異,但使用新技術的病例,患者次均費用、個人負擔金額和醫?;鹬Ц督痤~均有明顯提升。新技術的運用對醫院收入帶來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按照DRG支付標準,3個病組運用新技術后均處于虧損狀態,是否使用新技術與盈虧程度具有較強的相關性。
為了學科發展,已經有部分醫院院長、主任考慮主動性虧損。
三、DRG/DIP支付就是一場博弈,今年結余了,明年呢?
每年的DRG/DIP支付標準/價格會調整,依據是過去三年的歷史數據。譬如今年2023年的支付標準/價格,就是參考2022、2021和2020年三年的出院患者費用數據。而且以后就是滾動的形式統計。
如果今年整個地區的醫療機構在某個病組都存在結余,那么大家想想下一年度,醫保會定一個什么價格呢?
不要為了結余而結余!扣點錢更健康!
《經濟觀察報》記者張英寫道:在643個病組中,盈余病組566組,人次占比97%,虧損77組,人次占比3%。北京市醫療保險事務管理中心主任鄭杰表示,這些數據說明DRG對大多數病例是合適的。
不過他也表示,DRG確實存在推諉重癥、抑制新技術進步兩大頑疾,不能把DRG過分神化。一方面各地可以通過新藥、新技術除外的方式解決新技術受限問題,同時通過特殊病例除外支付制度兌付收治重癥的價值。
改革一定會引起一些陣痛,有些醫院、醫生痛得厲害點,有些可能還沒感覺。被醫??坼X不是壞事,至少知道了問題所在。那些主動學習和掌握游戲規則的,才能在改革過程中獲得優勢。
來源:諸任之談醫學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