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發燒友網報道(文/李寧遠)機器人產業的機器人+快速發展催生出各種類型的機器人,這些機器人正在潛移默化地改變我們日常的概念生活和生產方式,為了加快各類機器人的乘勢應用拓展,“機器人+”概念應運而生。而起
今年1月18日,推進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十七部門印發了《“機器人+”應用行動實施方案》,機器方案指出到2025年,人智制造業機器人密度要較2020年實現翻番,發展服務機器人、機器人+特種機器人行業應用深度和廣度得到顯著提升,概念支持一些新興領域探索開展機器人應用。乘勢
不斷釋放的而起機器人市場潛力
根據IFR和中國電子學會給出的數據,可以看到國內機器人市場一直處在穩定增長的推進態勢下,從2018年的機器77億美元,到2022年的人智174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保持在20%以上,根據中國電子學會預測,國內機器人市場有望在2024年達到251億美元的市場規模。整個行業的高速增長為各類機器人的持續深入應用提供了充足的市場空間。
具體到細分種類來看,工業機器人無疑是目前應用最深,覆蓋面最廣的一類機器人。根據IFR和中國電子學會數據,全球的工業機器人在經過2019年和2020年的市場規模回落后,在2021年、2022年也開始回歸強勢增長,2022年全球工業機器人市場已接近200億美元規模。中國工業機器人則一直保持著穩定的增速,2021年我國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約75億美元,占比全球43%,預計2024年我國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有望達115億美元。
而服務機器人依托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的普及,下游功能場景也在不斷拓展。據中國電子學會數據,全球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將從2020年的138億美元增長至了2022年的217億美元,預計2024年達到290億美元。從國內市場看,服務機器人的市場增速要更快,年復合增長率接近30%。2022年國內服務機器人的市場規模接近70億美元,而到2024年有望突破100億美元。
近年來,總能在市場上聽到一些康復機器人、醫療機器人的新進展,這的確反映出特種機器人在醫療需求、農業需求、護理康復需求等新興需求的刺激下開始了更深層次的應用。根據中國電子學會的預測,2024年我國特種機器人市場規模有望突破34億美元,國內同期增速也在全球市場增速之上。
“機器人+”發展領域中的智能化
《“機器人+”應用行動實施方案》中劃定了共10個機器人深入應用發展的經濟領域和社會民生領域。經濟發展領域是制造業、農業、建筑業、能源業和商貿物流業,社會民生領域是醫療健康、養老服務、教育、商業社區服務和安全應急應用。
在行動實施方案中,一個詞被多次提及,就是“智能化”,智能化轉型、智能化變革、系統智能化建設等關鍵詞被多次提及。智能化,無疑是未來各類機器人圍繞“機器人+”概念發展中最重要的一環。
機器人的智能化與AI芯片息息相關,各類機器人智能化應用和算法的快速發展,如深度學習、卷積神經網絡、圖像識別、語音識別、智能感知對AI 芯片提出了2~3個數量級的性能優化需求,而得益于新型材料、工藝和器件的迅速發展,如3D堆疊內存、工藝演進等也為AI 芯片提供了顯著提升性能和降低功耗的可行性。
未來機器人可以預見的將會有大量數據計算處理和智能交互需求,芯片本身需要具有高吞吐量、可編程性、可拓展性并有著高內存和帶寬。隨著AI處理和智能交互需求提升,SoC成為發展的必然趨勢。市場調研機構Technavio對SoC市場相關企業的分析調查也顯示,未來幾年SoC市場主要由機器人以及5G領域驅動。
AI芯片以SoC的形式打入機器人系統,不單單能實現視頻處理、智能傳感交互等應用的局部性能優化,更容易從機器人整體架構出發進行系統性優化。
寫在最后
《“機器人+”應用行動實施方案》中也提到要打造一批產業鏈上下游機器人+應用的標桿企業,全方位支持機器人行業發展。在國家政策的加持下,國內機器人應用正在向深入應用和多元化應用開拓,不斷釋放潛力的機器人市場也將帶動國內機器人產業鏈上下游進入新的發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