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取自筆者與一位醫藥險閉環前輩的交流健康交流速記,先有若干個好問題,險創再有這些直接的業潮“頭腦風暴”。健康險創業,資產太火了。模式本文想聊的跑位是:海參炒面,不放海參行不行,交流健康會不會好吃。險創
筆者感觸:以鎂信、業潮水滴、資產在線為代表的模式行業活躍分子,沖在前面打了幾槍,跑位頭部險企還沒有大象起立。交流健康健康險崛起的險創勢頭為什么不如保險營銷那樣勢如破竹?原因之一是:保險營銷是命題作文、計時答題,業潮已經明確了賣什么、賣給誰、誰來賣,上不封頂。健康險還在鍋里燉,賣啥、賣給誰、賣多少、賣多長時間,不太清楚。
TIP2:論道理,從來應是先有醫療后有保險
筆者感觸:筆者曾認為先有醫療或先有保險,都無所謂?,F在想法又有些調整。原因:一是保險總想去貼醫療的邊兒,醫療愛理不理,這不合理;二是醫療也要找多重支付、擴大支付渠道來源的。舉例:對專科、專病,那些吸引不到患者卻有看家本事的醫院醫生,難道不應該三顧茅廬請保險出山相助么?我所知道的是:保險確實可能比患者多一些理性。同時,醫療之上的,不全是保險,也可以是保障、計劃。無論是四星級、五星級或未評級的醫療保險,但愿對應的醫療服務行為總是按一定規則、規范提供的。
TIP3:先有醫療后有保險,怎樣做高效膠黏
筆者感觸:以數字醫療為例,一般強調運用數字工具、數字分析、線上渠道、智能平臺等,更應該強調數字結果、量化療效及實際患者獲益。接著前面的??啤2≌f:對罕見病、惡性腫瘤晚期等,醫療科技能做的也許不多。但對絕大多數疾病治療情形來說,即便是現有、可及的醫療技術基礎上,療效風險、療效管理不僅可做,大有商業機會和社會效益。進一步講,所謂療效,可以是控制疾病進展,可以是細分功能恢復階段,可以量化治愈了80%、50%。剩下的可能無需贅述,這種“醫療+保險”的模式,確實很吸引患者,也很刺激醫療行業競爭。保險工具好比一條多芯電纜,有一芯是傳送支付的,有一芯是傳送療效風險及保證的。頑固的思維邏輯是:保險為大、醫療為小。保險自建醫療資源作為廣告,吸引用戶主要是過來購買健康保險,用戶對醫療服務能力、需求、要價是什么?完全不了解或隔離著不知道。這相當于保險端把自己也加入到信息不對稱的基礎和過程里。要知道,想要同時奴役供方及需方,就不只是困難大小的問題,是異想天開的癥結。保險認清“服務+”,得道者得幫助。
TIP4:健康險有搞頭,特別是醫療險有搞頭
筆者感觸:在幾個險種里,養老保險保障體量最大,美國、加拿大都是這樣的,體量驚人。看一個險種未來潛力,主要看其對應的服務特點、空間、意義等。醫療險為什么有搞頭?一是醫療服務價格、價值是論年正增長的,長坡寬道厚雪。二是養老金發放給個人后,還是有相當一部分轉到醫療(險)消費上來。如果一家險企養老做得好,同時還做醫養、醫療,那么大概率它會把養老(險)用戶黏性吸引到醫療(險)上來,而一部分用戶只在理財方面堅定奉行不把雞蛋裝進同一只籃子的投資圣經。
TIP5:綜合醫改、社會醫保給健康險開道路
筆者感觸:醫保部門在抓支付、監管、集采,醫療衛生部門在抓醫共體、分級診療、多點執業,都把健康險的路給趟出來。舉例:原來的醫保管理協議都不健全,現在變好一些,未來談及險企與醫院單簽商保管理協議,不再那么遙遠。再舉例:管理式醫療既包括聯合打擊欺詐騙保,也包括聯合改變患者生活方式、依從性。目前來看,醫保改革、醫療衛生改革是比商保有章法、成系統的,但苦于沉疴太重,尚需要時日轉圜。舉例:當前可優先利用的醫療資源包括有性價比的社會辦醫、大興土木新建的醫療院區、分級診療中境況不好的專業服務提供者。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