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國際乒聯年度頒獎盛典對中國如此不公平?
昨天,國際國中國隊國際乒聯公布了2018國際球星頒獎盛典的乒聯乒乓最佳殘疾人男運動員、最佳殘疾人女運動員、為何年度突破新星以及最佳教練的總打值4項提名名單。非常出人意料的壓中影響業是,今年帶領球隊雙雙獲得世錦賽男女團體冠軍和世界杯冠軍的家獨中國男女隊教練劉國正和李隼,卻連最佳教練的大或提名都沒有獲得。
要知道,球商世錦賽團體和世界杯是國際國中國隊2018年國際乒壇僅有的最重要的2項世界大賽,包攬冠軍的乒聯乒乓中國隊教練本應該是最佳教練的最大競爭者,現在卻連競爭的為何資格都沒有,實在是總打值過于匪夷所思,難怪會引起中國球迷的壓中影響業極大不滿,甚至連國乒資深教頭吳敬平都看不下去,家獨連夜發文怒斥國際乒聯在打壓中國的大或道路上越走越遠,鬧出了國際笑話。
劉國正率隊獲得2018男子世界杯冠軍,卻連最佳教練的提名都沒有獲得。
那么,國際乒聯的最佳教練提名都是何方神圣,他們又有什么驚人的業績能擠掉中國教練呢?
請看國際乒聯給出的名單及理由,如下:
馬西莫·科斯坦蒂尼(意大利):帶領印度國家隊在2018年英聯邦運動會和亞洲運動會中創造歷史
伍爾夫·卡爾松(瑞典):帶領瑞典國家隊斬獲2018年世界團體錦標賽銅牌
羅斯科夫(德國):帶領波爾收獲職業生涯第7個歐錦賽冠軍;帶領波爾和奧恰洛夫在2018年獲得世界排名第一。
看到嗎?英聯邦冠軍、歐錦賽冠軍,這些比賽的分量遠不能跟世錦賽團體和世界杯相提并論,世錦賽團體銅牌更是只能遠遠望金牌之項背,而年度最佳教練卻將在他們之間堂而皇之的產生。
國乒老帥吳敬平炮轟國際乒聯
正如吳敬平質問的那樣,這究竟是最佳頒獎還是扶貧頒獎?這種荒誕走板的頒獎在國際上找不到第二個!
實際上,國際乒聯年度頒獎出現類似鬧劇已經不是第一次了。這項從2013年開始的國際乒壇年度評選,對中國隊的極度不公時常發生。比如2014和2017年的最佳男運動員分別頒給了尼日利亞的阿魯納和德國波爾,而不是當年更有競爭力的張繼科和馬龍,再比如帶領中國隊橫掃乒壇的劉國梁在5次評選中也僅僅獲得了2次最佳教練而已。
其實又何止在年度頒獎上,國際乒聯打壓中國提體現在方方面面,無所不用其極,可謂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這些年規則的針對性修改,器材的頻頻更換,都是中國球迷耳熟能詳的事實。
然而,在氣憤之余,有個問題不能不引起我們的追問并深思,即中國為什么在國際乒聯似乎毫無話語權,由著國際乒聯隨意改革?改革如果公平合理也就罷了,可有些明明是傷害乒乓球運動本身的舉措,就是赤裸裸的為了打壓中國,這樣的改革為什么聽不到中國的反對聲音?作為世界乒壇最舉足輕重的一股力量,我們在賽場上所向披靡,卻為何在賽場外不斷受挫?我們不求打壓別人,只求一個最基本的公平環境,為什么就做不到呢?
確實納悶啊,更納悶的是,我們在國際乒聯明明是有人的啊,而且擔任的是國際乒聯副主席這樣的最頂級職務。
說回到國際乒聯,平心而論,果站在他們的立如場上,其實他們的做法并不難理解。是啊,中國在國際乒壇一家獨大,金牌都被你們拿走了,別人還怎么玩,還有什么積極性?難道連無關痛癢的頒獎給別人平衡平衡都不行嗎?甚至,乒乓球在世界上一直推廣不利,在商業價值上難無法與其他項目競爭,這不很大程度上就是中國的錯嗎?就像在一個公司里,99%的訂單都被一個業務員壟斷,這領導還咋當呢?
這確實像是個悖論,最起碼在國際乒聯的眼里是如此。中國隊一家獨大貌似影響了乒乓球的商業價值,而乒乓球的商業價值又反過來影響了乒乓球的推廣,特別是在運動項目高度職業化的歐美國家。2018年世界上收入最高的男女運動員僅僅有10萬美元出頭的稅前收入,與其他職業化程度高的運動項目相比實在是少得可憐,這樣的收入怎么能吸引到歐美國家的孩子來呢?
然而,再進一步思考的話,其實這并不是個悖論,完全有辦法破解。其中一個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跟中國乒協合作。他們似乎忘了,正如國與國之間一樣,國際乒聯與中國并非只有競爭關系,更重要的其實是合作關系。
如何在競合中把乒乓球這塊蛋糕做大,而不是一味打壓中國,這才是國際乒聯的正路。也只有這樣,國際乒聯才能不鬧出更多笑話,也才能真正樹立起自己的權威。
合則雙贏,壓則雙敗,希望國際乒聯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