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兩位醫生朋友找到我,成大說在某些短視頻平臺有幾十萬粉絲,醫生醫生樣的醫生現在從體制內出來了,網紅能否幫忙把這些流量變現或者為他們現在執業的≠品牌醫品牌醫療機構導流?
看了一下賬號,確實是價值幾十萬粉絲,視頻播放量也非常可觀,成大但一細究內容主題,醫生醫生樣的醫生更多的網紅是跟風熱點,領域也和醫生現在診療的≠品牌醫品牌項目不匹配;再一細看粉絲的評論留言,以及私域流量池規模,價值和粉絲們也并沒有建立起基礎的成大信任,更遑論情感互動之類。醫生醫生樣的醫生導流這條路看來是網紅行不通了,那帶貨呢?——此路不通!≠品牌醫品牌
又有個在醫院做行政管理的價值朋友分享的案例:前陣子朋友的母親得病,朋友幫母親把就醫流程安排的明明白白的,還拜托了本醫院的主任專家親自看診。母親不愿意,一定要千里迢迢去找在短視頻平臺刷科普視頻認識的某醫生,朋友好說歹說拗不過,只得陪同。
最終診治效果甚佳,但朋友還是感到氣苦不解:論專業技術,朋友所在的醫院,看診的醫生在當地城市甚至華南區域都排得上號;論感情信任,朋友可是母親的女兒,并且在醫院任職多年。到底是怎樣的原因、理由讓母親不愿意聽從女兒的安排而選擇信任未曾謀面的醫生網友。
這……引起太微的思考:什么樣的醫生品牌才有價值呢?
這個問題要從兩方面分析。
一、市場端需要怎么樣的醫生品牌?
粵港澳大灣區社會辦醫年會·某互聯網醫療平臺創始人的分享
粵港澳大灣區社會辦醫年會·醫生辦醫論壇某醫生創業者的分享
總結一下:專業技術好,有服務意識,能和用戶交朋友,在患者端有影響力,自帶流量。
這對體制內的醫生難度不小,專業技術可以磨礪,服務意識受困于公立醫院的環境和工作強度,找醫生要服務有點強人所難,進一步要求和用戶交朋友醫生表示真的做不到,精力不夠。
所以品牌醫生往往團隊作戰,醫生先樹立起經營意識,品牌意識,服務意識,然后尋找合適的合伙人一起打造醫生品牌。
二、醫生應該如何經營自身品牌?
醫生通過自媒體打造品牌要么和MCN機構合作,要么藥械廠商贊助,要么醫療機構、醫生集團協助,少數醫生自掏腰包。注意!不管哪種模式,衡量醫生品牌成效的不是文章、視頻的閱讀觀看量,也不是有多少粉絲數據,而是評論、留言、咨詢數,是有多少用戶進入私域流量池,最終檢驗的是有多少用戶愿意為醫生的知識、產品、服務掏錢付費買單。
醫生品牌構成通常包含:內容策劃、個人形象、專業背景、平臺光環等等,醫生需要洞察用戶對自身品牌感興趣、認可、信任甚至產生感情是基于哪些要素,別一看到虛浮的表面數據就飄飄然,感覺自己真行了,急哄哄準備大干一場,卻一腳踏空。
結語:醫改政策讓醫生在體制內掙錢難了,醫生們都蠢蠢欲動。青年醫生們,太微建議先緩一緩、穩一穩,專業技術才是醫生安身立命之本。中高年資醫生下海也不建議一步到位,可以先積累一些客戶,沉淀一下資源,打造自身的品牌,先從多點執業、自由執業開始,在一步步脫離樊籠,過程雖然慢一點、長一點,甚至有一些小阻力(多點執業政策雖然出來有些年頭了,但從實際操作來看還是持不提倡、不反對態度),但不會踏空,畢竟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創業的。另外,醫療健康行業各細分領域對專家、教授、行業領軍人物需求也不小,哪怕專研于技,專注于術也未嘗沒有一番花團錦簇、富貴榮華。
已經創業的醫生們,市場證明“醫生辦醫+經營合伙人”模式成功概率較高,醫生負責診療業務線,市場營銷、品牌運營等經營管理活動交給經營合伙人。和不少醫生創業者打過交道,診療技術過硬,對于經營管理卻七竅通了六竅,現學又心有余而力不足。經營管理看起來人人能懂,可和醫療技術一樣也是一門專業,是需要時間學習,花費心力才能掌握的。經營合伙人不是吸附在醫生身上的螞蟥,和醫生一樣需要共同為合伙的項目投入付出,分享的是項目成功后該得的利潤。
以上,太微淺見, 歡迎探討。
來源:太微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