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并非七夕與愛情無關,中國也從來不是情人什么情人節(jié)。七夕節(jié)又叫乞巧節(jié),節(jié)夕節(jié)起顧名思義乞求心靈手巧,源揭姑娘們在這天向織女乞求心靈手巧。夕節(jié)每年的并非這天,未出嫁的中國少女都會成群結隊的游玩,互相比一比自己親手做出來的手工藝品,并祈求永遠心靈手巧。很顯然這樣的節(jié)日內涵跟愛情關系不大。
七夕節(jié)起源于漢朝,據《西京雜記》:“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具習之?!?/p>
南北朝任昉所著的《述異記》將《詩經·大東》篇中的“女郎”和“織女”這兩顆星賦予了凄美故事的色彩。此后,女郎織女的故事慢慢融入到了這個節(jié)日中。但即便在這種情況下,七夕也從來都不是情人節(jié),而是姑娘們開始向織女乞求心靈手巧。
在中國古代,七夕與愛情完全無關,七夕節(jié)又叫做乞巧節(jié)。乞巧節(jié),顧名思義就是乞求心靈手巧。這一天,未出嫁的少女都會成群結隊的游玩,互相比一比自己親手做出來的手工藝品,并祈求永遠心靈手巧。
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祖詠還有這樣一首《七夕》詩:“閨女求天女,更闌意未闌。玉庭開粉席,羅袖捧金盤。向月穿針易,臨風整線難。不知誰得巧,明旦試相看?!?/p>
宋元時期七夕節(jié)的隆重程度,絲毫不亞于春節(jié)。當時還專門設有“乞巧市”。乞巧市顧名思義是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
七夕在閩南一帶,還有一個意義,說是七娘媽的生日。把七位仙女作為幼童的保護者,謂之拜七娘媽。新生兒叫新契,到了成年,叫和七娘媽解契,出花園。有這兩種年齡階段的人家都要特別隆重慶祝七夕節(jié)。要陳設小樓閣,家具,衣物,脂粉,花朵作為供奉。
隨著時間的推移,歷代的七夕節(jié)也不斷發(fā)展演變增添新的內容。但唯一不變的是,從來都不是情人節(jié),都是姑娘們在祈求心靈手巧的節(jié)日。
在今天,同是中華文化圈的日本、韓國依舊在存在著七夕節(jié)。
在日本,乞巧節(jié)又稱七夕祭,這在奈良時代就從中國傳到日本。日本在明治維新后把七夕的日子,由中國農歷七月初七改為公歷的七月七日,不過還是有少數地區(qū)繼續(xù)沿用中國農歷七月初七。韓國的七夕節(jié),和中國大一樣,都為農歷七月七。
值得一提的是,七夕節(jié)在日本和韓國都沒有成為情人節(jié),反而保留著最傳統(tǒng)的節(jié)日方式。
日韓都延續(xù)了乞巧的風俗和習慣,都是在祈求姑娘們能心靈手巧。這一天,日本人用五在詩箋上寫下愿望和詩歌,然后掛在院內的小竹子上。在韓國,年輕的姑娘們把瓜果放在桌子上磕頭祈求手藝越來越好。
說到七夕,人們的第一反應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把七夕等同于中國的情人節(jié)。在古代,七夕的確和牛郎織女傳說關系密切,但它是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jié)日,這一日女子會訪閨中密友、祭拜織女、切磋女紅、乞巧祈福,因此七夕又有“女兒節(jié)”的稱謂。女性歡天喜地競技娛樂的日子,男子也湊個熱鬧在一旁欣賞,男女定情只是“女兒節(jié)”盛會中的副產品。
文獻中最早出現“牽?!?、“織女”記載的,是創(chuàng)作于西周的《詩經·小雅·大東》:“維天有漢,監(jiān)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皖彼牽牛,不以服箱。”此時的牛郎織女還只是天上二顆被人格化了的星辰,可見牛郎織女傳說最初來源于人們對星辰的敬畏和崇拜。
根據湖北云夢縣睡虎地秦墓中的戰(zhàn)國晚期竹簡《日書》的內容,牛郎織女婚姻的悲劇性已初現端倪,并得到廣泛流傳。“戊申、己酉,牽牛以取織女而不果。不出三歲,棄若亡?!币馑际钦f,戊申、己酉,牽牛迎娶織女的婚姻非常不幸,若人們在這種時候結婚,丈夫三年內會離棄妻子。
漢初《淮南子》中有“烏鵲填河成橋而渡織女”的記載,兩漢時還產生了最早的關于牛郎織女形象的繪畫和雕刻。比如班固的《西都賦》和張衡的《西京賦》,都記載了長安西郊昆明池邊設有牛郎、織女石像的事情。而東漢《古詩十九首》已經將牛郎織女相愛而不能團聚的傳說初步做了一個交代:“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p>
織女善織,女子通過拜祭織女來祈求獲得靈巧的技藝和美滿的生活。晉代葛洪的《西京雜記》說,女子乞巧的活動源于漢初劉邦的后宮:“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俱以習之”,“至七月七日臨百子池,作于闐樂,樂畢,以五色縷相羈,謂為相連愛”。晉周處《風土記》中除了描述女子供奉瓜果于庭、祈福祈壽之外,還為七夕首次添加了求子的內涵:“七月初七日,其夜灑掃于庭,露施幾筵,設酒酺時果,散香粉于筵上,以祈河鼓、織女,言此二星神當會。守夜者咸懷私愿……見者便拜,而愿無子乞子,唯得其一,不可兼求?!?/p>
那么古人為什么要將女子乞巧的活動設定在農歷七月初七呢?原來,女媧創(chuàng)造蒼生時,在第七日造出人來,初七為“人日”?!捌摺边€是一個非常吉祥的數字:人有七竅,樂有七音,人有七情,天上有七仙女,曹植七步能成詩,日常生活七件事。再加上《黃帝內經》中將七定義成是女子的生命之數:女子七歲齒更發(fā)張,二七就發(fā)育有了月事,為生育做好了準備,三七四七都是身強體健之時,五七身體漸漸衰弱,六七開始生白發(fā),七七天癸竭,生育能力終止。這樣一來,七月初七既是人日,七又對女子意義非凡,兩個吉祥數字疊加,七夕乞巧祈福順理成章。
南朝時,牛郎織女的故事進一步完整,織女成為天帝之女,許嫁河西牽牛,但織女婚后消極怠工,天帝怒,責令歸河東,使牛郎織女一年相會一次。牛郎織女愛情故事的緣起并非偶然,是中國“男耕女織”生產生活方式的產物。
宗懔《荊楚歲時記》記載了南朝七夕乞巧的流程,特別提到了蜘蛛結網會帶來好兆頭:“是夕,婦人結彩縷,穿七孔針,咸以金銀輸石為針,陳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于瓜上,則以為符應。”
最早將七夕稱為“女孩兒節(jié)”的,是元朝人,元《析津志》云:“宮廷宰輔之士庶之家咸作大棚,張掛七夕牽??椗畧D,盛陳瓜果酒餅,邀女流作巧節(jié)會,稱曰女孩兒節(jié)?!?/p>
明清時期,北京地區(qū)端午、七夕、重陽都有“女兒節(jié)”的叫法。七夕“女兒節(jié)”的穿針習俗變?yōu)閬G巧針乞巧,乞巧時間由夜間變?yōu)槲玳g。女子乞巧時,將裝滿水的碗放在正午的陽光下,再將繡花針放在碗里浮起來,如果針在水中的影子如花似云,或呈鳥獸形,就認為“乞得巧”;如果影子粗笨似槌,或彎曲不成形,就認為“乞得拙”。清代七夕,北京“女兒節(jié)”又將丟巧針改為丟細枝或松針。
清代江南女子還有七夕染指甲的習俗:“七夕,婦女采鳳仙花搗染指甲,紅如琥珀可愛。”而且,染紅指甲還有一個神奇的功效,能令老年人眼睛不花?!肚寮武洝酚浱K州七月風俗:“搗鳳仙花汁,染無名指尖及小指尖,謂之紅指甲。相傳留護至明春元旦,老年人閱之,令目不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