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里的易經第一思維,能讀懂的第思讀懂不是一般人
發布時間:2023-07-01 01:22:44 作者:千里月明 瀏覽量:126
《易經》把任何事物都永遠看成兩面,若是般人只看到一面,必然只是易經看到一件事物的表面,或一件事物的第思讀懂正面、背面。般人由于站的易經角度不同,具體對象不同,第思讀懂對事物的般人看法也就千差萬別。
在《易經》六十四卦里,易經沒有絕對的第思讀懂好壞之分。太極生兩儀,般人兩儀即陰陽,易經陰陽是第思讀懂事物的一體兩面,誰也離不開誰。般人如習慣上稱山的北側為陰,南側為陽,水之南為陽,水之北為陰,很難說那個好,哪個不好。《易經》把任何事物都永遠看成兩面,若是只看到一面,必然只是看到一件事物的表面,或一件事物的正面、背面。由于站的角度不同,具體對象不同,對事物的看法也就千差萬別。
所以,《易經》思維是整體思維、辯證思維,用《易經》思維看問題就是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孔子云:“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意思是說,生生不息叫做變易,形成的天象叫做乾,仿效地法的叫做坤,充分利用卦爻數預知未來的叫做占,通曉事物變化而行動的叫做事,陰陽變化而不可測的叫做神。
在孔子看來,了解變化規律的人就如同神仙——“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世界上唯一不變的是變化。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變化;“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是變化;“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是變化;“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同樣也是變化。既然事物都在發展變化中,所以身處逆境的時候不要氣餒,要堅信風雨過后方能見彩虹。
古往今來,人們早已經注意到了世上的萬事萬物始終處于發展變化之中。正所謂“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孔子在《易經》系辭中講得非常精確:“為道也屢遷。”道的法則就是不斷變化。“變動不居,周游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這種變化是不會停止的,在不同位置上循環往復,上下移動,沒有固定的規則,剛變為柔,柔變為剛,同樣不被現成的法則所約束,只有不斷變化才是它最本質的生存狀態。
明白了這個道理,每一個成功的企業家就要多一份反驕破滿、居安思危的謹慎和警惕。乾卦是“一把手”的“本命卦”,值得深研細究。將乾卦的六爻和爻辭依次排一下,就是:初九,潛龍勿用;九二,見龍在田;九三,終日乾乾;九四,或躍在淵;九五,飛龍在天;上九,亢龍有悔。這是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為了清晰起見,我們可以換一種方式排列,那就是:潛伏階段——初露鋒芒——辛勤耕耘——進退關頭——理想實現——盛極而衰。還可以理解為:養育階段——初見世面——工作實踐——機會面前——成果輝煌——滿而招損。
總之,極盛必反,盛極而衰,這是值得人們深思牢記的。正因為如此,六十四卦中專有一卦叫“謙卦”,就是提醒人們:“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德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謙君子,萬民服也。”“謙卑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終也。”你越謙虛,別人越佩服,你越謙卑,別人越無法超越,最終才有好的結果。假如,自高自大,目空一切,即使像關云長一樣渾身是膽、武藝超群,也難逃敗走麥城的悲慘命運。而馬云提前寫人,與亢龍有悔有很大的巧合之處
在中國企業家中,華為總裁任正非是最有危機感的一個人。他曾在早期的文章中提出“繁榮的里面,處處充滿危機”,“十年來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敗,對成功視而不見,也沒有什么榮譽感、自豪感,有的只是危機感。”他對贊譽淡然處之,掛在嘴邊的話最多的是“萎縮、破產一定會到來。”他寫過一篇文章,題目是《華為的冬天》,他說:“危機并不遙遠,我們都不能抗拒,只是如果我們能夠清醒地認識到我們存在的問題,我們就能延緩這個時候的到來。”
任正非的危機感促使他始終繃緊神經,促使他不斷鞭策部下,不斷向前,跑得快些,再快些,跑出了一群令國內外競爭對手敬畏又佩服的“華為狼”。他堅信“唯有惶者才能生存”,活下來是真正的出路,這也是所有企業為之奮斗的終極目標
人們常說的“讀萬卷書不如讀真經一部”,就是說的《易經》。
但是讀原文的周易實在是過于深奧晦澀難懂,所以我讀的是這種帶有注釋、解釋以及白話文講解的《圖解周易》,里面全都是大白話。
從五行、天干、地支、太極和八卦的講解,再到《易經》中的象、數、理的介紹,再深刻的道理,也讓你一目了然。
這本書還通過結合實際的例子來告訴你如何去分析問題,通俗易懂,一看就會。
這本書56元,其實也就是相當于飯店的一道飯菜錢,卻能讓你近距離接觸古代先賢的思想文化,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何樂而不為呢?
如果您想購買的話,點擊下面的商品卡,就能直接購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