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學綸(香港中文大學微生物學系博士)
圖:香港電臺
魔術的零距離科科學一「意料之內」中的「意料之外」
大家最常看到的魔術表演是甚麼?是變走了又變回來的硬幣,是學魔能猜到抽走了哪張撲克牌的讀心術,還是術何像「刀鋸美人」和變走整架客機之類的大型魔術?魔術表演五花八門,每位魔術師都有自己的發生風格,但都離不開兩個元素,零距離科就是學魔讓觀眾在「意料之內」中期待「意料之外」。
就像最常見的術何硬幣魔術,觀眾「意料之內」的發生,是零距離科硬幣會消失又再出現,但硬幣總是學魔消失和出現在「意料之外」的地方。明明是術何在眼前發生的事,「沒遮沒掩」的發生,究竟是零距離科怎樣辦到的?以科學來拆解的話,魔術師其實是學魔靈活運用了人類心理上和生理上的盲點。

讓人自以為「視」的掩眼法
生物課上,總是把人類的眼睛和相機比較,晶狀體對應鏡片,虹膜對應光圈,視網膜對應菲林(或感光單元)等。教科書上總是寫著:由物件反射的光線進入眼睛,經過晶狀體,折射到視網膜上。這些光線會刺激視網膜上的感光細胞,產生神經訊號,經由視神經傳往大腦分析視覺資訊的區域,給我們「看到」那件物件的認知。不過,我們不是對整個視野都是那麼敏感的。大家可以試試向正前方伸直手臂,我們真正能看到的區域,就只有手掌那麼大,這個區域以外的改變,如果我們不把視線移到那裡,是不會發現的。
我們的視網膜也不只是一片菲林,而是分佈著兩種感光細胞:視幹細胞和視錐細胞。視幹細胞只有一種,能夠對較微弱的光線產生反應,而視錐細胞則分為三種,分別對光的一種三原色產生反應。視幹細胞主要分佈在視網膜較外圍的位置,而視錐細胞主要集中在視網膜較中央位置。表演魔術的地方往往是光線充足,主要發揮作用的也是視錐細胞。只要魔術師能把觀眾的注意力集中在一個地方,就能在視線以外進行「魔法」,即是所謂的「掩眼法」了。

無法忽視的「眼高手低」
也許你會認為,既然知道了魔術師的技倆,要看穿魔術師的「魔法」應該不難吧。不過,一個魔術之所以能成功,魔術師還要懂得觀眾的心理和觀察觀眾的反應。一個精心設計的魔術,包括魔術師的語氣、表情、動作,甚至是環境設計等,都帶領著觀眾的思緒和注意力。觀眾越想拆解魔術的謎團,就會越落力專注在能吸引他們的地方上,而魔術師往往能引渡觀眾專注在哪些地方。例如,有魔術師觀察到當他伸出兩隻手,一隻向上一隻向下移動,觀眾都會把眼光集中在上移的手上,那他的掩眼法就會集中在這隻手上了。

那麼,用平常心看魔術就可以了吧?有科學家的研究發現,如果讓受試者觀看一段魔術影片,再記下他們認為這個魔術的真正做法,和有沒有感到頓悟的經驗(the aha experience),即使受試者沒有被告知自己的答案是對是錯,得出較為接近的答案的受試者,他們的頓悟經驗指數會越高。進行研究的科學家認為,這是因為受試者大概也知道自己猜對了多少,越是認為自己猜對了感覺就會越正面。經過一段時間後,頓悟指數較高的受試者,也更能回憶起他們的答案,所以,猜對魔術的真正做法是個正面的體驗,正面的體驗也有助增強記憶。就此看來,解迷本身就是個正面經驗,要做到保持平常心並不容易。
俗語有話:「無毯無扇,神仙難變」,究竟科學家遇上魔術師會「變出」甚麼新知識?今集《零距離科學》,「意料之內」會帶大家以科學角度一探一眾魔術師的「魔法」,至於能參透多少「意料之外」,就要看大家的慧根了。

《零距離科學》(節目網站)集合世界各地有趣的科學紀錄片,網羅與大眾息息相關的科學資訊,啟發觀眾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節目逢星期五晚9時30分在港臺電視31播映。本集於4月23日播出。港臺網站及流動程式RTHK Screen視像直播及提供節目重溫。
責任編輯:Alvin
核稿編輯:Al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