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網(wǎng)12月26日訊 (海都記者 陳海容 文/圖)南門五帝廟,莆田坐落于莆田仙游鯉城街道木蘭溪防洪景觀公園內(nèi),市仙史的繕完與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修建的游多南門古橋梁相距百米。海都記者獲悉,年歷五帝廟自2014年開始進行的古建工第四次修繕目前已全部完工,近日將重新對外開放。筑帝
墻上浮雕線條流暢
歷經(jīng)1200多年存明代古建筑遺韻
修復(fù)后的五帝廟更具規(guī)模,占地三千多平方米,對外外表莊嚴肅穆、開放金碧輝煌。莆田據(jù)了解,市仙史的繕完五帝廟又稱“興賢廟”,游多始建于唐憲宗元和元年,年歷因奉祀“黃帝、古建工顓帝、筑帝帝嚳、唐堯、虞舜”而得名“五帝廟”,至今已有1200多年。五帝廟宋代重建,明代嘉靖八年(1529年)經(jīng)第三次大規(guī)模重建,完整地保存了明代古建筑的遺韻,1984年被列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五帝廟董事會董事長蘇先生介紹,2014年,五帝廟第四次修繕并擴建,“先前墻體傾斜嚴重,殿內(nèi)十幾根宋代柱子被白蟻侵蝕,修繕時照舊修舊,重新刷漆保護。”蘇先生說,柱子底座造型別致,出自宋代,但柱體年代已久,且被白蟻侵蝕,個別損壞嚴重的被替換。
宋代石龜、千年石獅具歷史考證價值
在后殿天井下,放置著一尊殘缺不全的石獅。蘇先生說,石獅此前放在南門古橋橋頭,后遭破壞沉入木蘭溪。上世紀90年代,木蘭溪河道整治時石獅被發(fā)現(xiàn),打撈安置在廟內(nèi)。
這尊石獅與靈川東汾五帝廟的古石獅造型十分相似,均為前方后圓、柱體直立,線條簡潔,古樸寫意,具有典型的唐代風格。經(jīng)考證,東汾五帝廟的古獅為隋唐古獅,南門五帝廟內(nèi)的這尊古獅,或有千年歷史。
廟前亭子內(nèi)還有一石龜,龜背上馱著一塊大石牌,牌上卻沒有文字,有專家考證,根據(jù)雕刻的紋路,石龜出自宋代。
每年元宵節(jié)、媽祖誕辰等盛大節(jié)點,五帝廟都會舉行大型祭祀活動。此外,五帝廟還組成了文藝演出隊,逢年過節(jié)為群眾表演豐富多彩的節(jié)目,祈慶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