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家發改委通知,國油25日起,價漲機制亟待中國汽、快跌柴油價格每噸分別上調300元和290元人民幣。慢新這是出臺中國油價經2012年“4上4下”8次調整后,2013年的國油首調。
中國石油大學能源戰略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震認為,價漲機制亟待本次油價調整既符合現行成品油定價機制的快跌要求,又充分考慮到春運、慢新元宵節以及春耕用油需求等因素,出臺最大限度地兼顧了消費者和成品油生產者的國油利益。
就在發改委下發通知的價漲機制亟待當日,一則“臺灣中油股份有限公司當天下調油價”的快跌消息在網絡傳開。這引發了民眾對本次價格調整的慢新質疑。
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出臺中國能源網能源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韓曉平在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解釋稱,臺灣與大陸調整油價“同期不同趨”是非常正常的。
韓曉平表示,臺灣的油價是每周調整(即5個工作日調整),而大陸油價調整的“觸發”條件是“國際市場原油連續22個工作日移動平均價格變化超過4%”。
“我在臺灣的時候,還有同一時期大陸下調臺灣上調的時候,這只是調節基點和機制的不同而已。”但韓曉平承認,大陸的“速度”還是相對較慢,調價周期應縮短。
春節期間,國際原油價格持續震蕩走高,業內曾猜測國內成品油調價窗口或在19日開啟,但這一“預期”并未兌現。
有分析認為,發改委適當延遲調價時間,主要是考慮到春運尚未結束,目前還處于用油高峰期,調價產生的影響將較大。因此“元宵節”的調價是一次遲來的“通知”。
不過,從長遠來看,中國油價波動對國際油價的反應愈發靈敏已成為各方共識。“完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已被發改委明確寫入工作報告,成為其2013年的工作重點。
自2009年執行“22+4%”的成品油調價機制以來,發改委對成品油價格的調整一直為多方所關注,“漲快跌慢”、“透明度不夠”等質疑聲不時出現。
分析人士指出,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進一步完善的核心思路,就是讓國內油價對國際油價的波動更為靈敏。這樣既可以規避匯率等因素的干擾,讓國內油價的調整和民眾對國際市場油價變動趨勢的感受更加一致。
不過,新的調價機制在剛剛過去的2012年并未與公眾見面。伴隨著2013年的“首漲”,新定價機制何時出臺成為各方關注事項。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所主任林伯強認為,成品油定價機制出臺的時機已經成熟。韓曉平也認為,調價更加市場化的趨勢已銳不可當,新機制盡快出臺是眾望所歸。
王震表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加大能源體制改革的力度,目前民眾對新價格機制出臺的接受度也逐漸提高,因此2013年推出可能性非常大。
幾位專家均認為,新機制延遲出臺或與即將召開“兩會”有關。
據了解,經此次調整,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的油價將再次回到“8元時代”。對于2013年整體油價的發展趨勢,林伯強預計,國際油價直線上行的可能性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