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動參建村村均集體經濟經營收益增長25萬元,坊吸納3200多名農村勞動力在“家門口”就業、用好人均增收約2萬元……全市首批建成的富民46個“共富工坊”在富民興村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聚焦“強村富民”目標,托起學習借鑒“千萬工程”經驗。共富近年來,坊我市深入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用好強化黨建引領,富民精準施策發力,托起深化村企聯建,共富培育打造“共富工坊”矩陣,坊推動集體增富、用好農民增收、富民企業增效,托起積極探索多方共贏的共富鄉村振興新路徑。
如何讓“小工坊”發揮大作用?
“共富工坊”建設寫入市委一號文件,納入縣鄉書記抓基層黨建述職評議、星級黨支部建設,并與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激勵掛鉤,逐層傳導壓力。市級層面,實施深化村企聯建、打造“共富工坊”三年行動計劃,明確6個方面重點任務,細化“施工圖”和“時間表”。縣級層面,制定具體工作方案,整合優勢資源、協調推進落實。鄉鎮黨委扛起主體責任,結合自身特點具體謀劃推進。村黨組織負責承建落實、常態運維,構建閉環推進全鏈條。
與此同時,突出黨建引領、企業聯動,結合推進“萬企興萬村”行動,在村企聯建基礎上,健全村企聯合黨組織,推動資源共享、黨員共育、活動共辦、品牌共創。目前,已成立“共富工坊”黨支部25個,村企黨員共上黨課、共過組織生活、共同學習研討450余次。
有效盤活農村各類生產要素,引導企業把適合的生產加工環節布局到農村,發展多重業態,多渠道推動農民就近就業、穩定增收,關鍵是要用好工坊這一平臺。
我市按照“三有三增”要求(有固定場地、產業項目、從業人員,能帶動集體增富、農民增收、企業增效),從場地面積、運營時間、就業人數、生產效益、集體增收等8個方面,明確工坊建設基本標準,讓基層定有標尺、干有方向、評有依據。
標準化夯基礎,特色化促提升。
分析全市村鎮特點,提出來料加工、產業服務、定向招工、電商直播、農旅融合、人才賦能等工坊組建模式,以縣為單位統籌抓好工坊業態布局,合理確定工坊數量。充分發揮鄉鎮黨委龍頭作用,用好鄉村工業園、農創園、強村公司等平臺,采取“一村一建、多村聯建、整鄉推進”等多種方式組建工坊,建立“一坊一策”工坊庫。
更好地推動企業所需與村情民情有效銜接、精準匹配,還要強化要素保障。
各縣(市、區)優化升級惠企惠農惠才政策,整合部門政策條款,編制政策支持“一本通”,常態化開展送策入村入企等活動,有效提高政策知曉率。結合黨建引領信用村建設,為符合條件的參與村企采信評信,開發專屬金融產品,為工坊建設提供資金保障,暢通金融惠農“最后一公里”。
持續暢通信息溝通渠道,引領推動企業資金、項目、產業等進鄉入村,實現村企共建雙贏。
圍繞村級閑置資源、企業生產需求等,線上線下聯動發布村企“供需清單”,常態化開展上下游技術、人才、項目、資源等對接工作,全力加快資源精準匹配和高效流轉。目前,已累計召開對接會、座談會等110多場次,發布村企“供需”清單13期,達成村企意向合作項目50余個。
依托科技特派員、農業農村領域專家,借力市外高校院所專家資源,建立1100多人的鄉村振興“人才庫”,組建專家服務團。開展基層“吹哨”、專家“報到”,常態化開展“千名專家智匯千村百鎮”“五送”等活動,為鄉村振興插上智慧的翅膀。
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也不能掉隊,如何能變“一企富”為“一起富”?
我市推行“村黨組織(村集體經濟組織)+企業+工坊+農戶”等發展模式,引導企業將更多訂單直發共富工坊,組織強村幫弱村抱團發展,完善崗位定向招聘、訂單定向派送等幫扶機制,健全股權保底分紅、勞務分紅、收益分紅等利益聯結機制,真正把村企聚在工坊上、讓農民富在工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