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 劉昱汝 徐蕓茜 北京報道
日前,連續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我國造船業最新數據顯示,年位中國造船業三大指標連續14年位居世界第一,居世界第中國成為全球唯一一個三大指標實現全面增長的全面國家。
數據顯示,突破2023年我國造船完工量4232萬載重噸,中國造船指標同比增長11.8%;新承接訂單量7120萬載重噸,同比增長56.4%;截至2023年底,手持訂單量13939萬載重噸,同比增長32.0%,所有指標第一次實現兩位數增長。
“我國造船業主要指標全面增長,釋放出我國制造業實力不斷提升、經濟穩步發展的信號。這一成果的背后,體現了我國造船業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的不斷推進,也展示了我國在全球造船市場的競爭優勢。”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告訴《華夏時報》記者。
北京市博圣律師事務所律師白小勇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國造船業主要指標全面增長,說明我國的船舶制造業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日益提高,展現出我國制造業整體水平在持續上升,并且為經濟增長提供了重要支撐。造船業的發展與制造業、經濟整體之間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它既是制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經濟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主要指標全面增長
全球航運市場已恢復常態水平,在船舶的更新換代超級周期下,疊加航運業的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中國船企發展勢頭越發良好。
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統計信息部主任鄭一銘表示,2023年,中國船舶工業呈現穩中向好、穩中有進、穩中提質的良好發展態勢,造船三大指標全面增長,國際市場份額保持領先,收入利潤出口全面提升,高端裝備取得突破,綠色低碳化加速發展。
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造船完工量4232萬載重噸,同比增長11.8%;新接訂單量7120萬載重噸,同比增長56.4%;截至12月底,手持訂單量13939萬載重噸,同比增長32%。新接訂單量按修正總噸計算,創2008年以來新高。
一個亮點是,韓國船企接單量在2018年至2020年連續三年位居全球第一,而在2021年被中國反超。
克拉克森最新報告指出,2023年中國造船業完工量超日韓總和,高居全球榜首:中國完工量同比增長16%,至1750萬CGT,占比首次達到了50%;韓國完工量同比增長16%至約910萬CGT,占比26%;
日本完工量同比增長1%至49萬CGT,占比14%。
值得一提的是,數據顯示,目前全球手持訂單排名前十的造船集團中,中國占據五席,包括中國船舶集團、揚子江船業、中遠海運重工、招商工業集團以及新時代造船。
其中,中國船舶集團目前是全球唯一一家手持訂單在2000萬CGT以上的造船集團,遠高于第二位的HD現代集團(414艘1950萬CGT)。
2023年,中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以載重噸計分別占世界總量的50.2%、66.6%和55%,較2022年分別增長2.9個百分點、11.4個百分點和6個百分點,份額首次全部超過50%;以修正總噸計分別占47.6%、60.2%和47.6%,同樣保持全球領先。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造船國際市場份額已連續14年居世界第一,造船大國地位進一步穩固。中國骨干船企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造船三大指標位居全球各造船集團之首。
據介紹,2023年1月至11月,我國規模以上船舶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439.1億元,同比增長23%;實現利潤總額224.1億元,同比增長77.5%。
綠色轉型全面提速
全球造船業的回暖帶動中國船企的接單量水漲船高,中國船企市占率也穩步增長。令人驚喜的是,中國在訂單量大漲的同時,船舶多樣化也在不斷提升。
2023年中國造船業全面突破,我國首次形成船海產品全譜系總裝建造能力,這也意味著所有船型中國都能建造。
全球18種主要船型中,我國首次做到14種船型新接訂單位列全球第一;我國新接綠色動力船舶訂單首次在國際市場份額中占到一半以上。
隨著造船業迎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超級周期”,我國船舶工業的綠色發展計劃引起了國內外的關注。
去年12月28日,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五部委對外發布了《船舶制造業綠色發展行動綱要(2024—2030年)》,在發展目標中提出到2025年,液化天然氣(LNG)、甲醇等綠色動力船舶國際市場份額超過50%。
船舶制造業綠色發展是全球海事工業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方向,是我國船舶工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途徑。
早在去年9月,我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生態環境部、交通運輸部就聯合發布了《關于加快內河船舶綠色智能發展的指導意見》,其發展目標提到:到2025年,液化天然氣(LNG)、電池、甲醇、氫燃料等綠色動力關鍵技術取得突破,船舶裝備智能技術水平明顯提升,內河船舶綠色智能標準規范體系基本形成;到2030年,內河船舶綠色智能技術全面推廣應用,配套基礎設施、運營管理、商業模式等產業生態更加完善,標準化、系列化綠色智能船型實現批量建造,產業鏈供應鏈水平大幅提升,初步建立內河船舶現代產業體系。
“這意味著中國在綠色動力船舶領域的發展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效。這一趨勢不僅反映了國際市場對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也表明了中國在船舶制造領域的實力不斷提升。”中國交通運輸協會新技術促進分會專家委員解筱文告訴《華夏時報》記者,推動中國船舶制造業轉型升級、提高中國在全球航運業中的競爭力和引領全球船舶制造業發展方向。
解筱文進一步對本報記者表示,我國造船業在2024年要進一步釋放效能,需要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強化人才培養和引進、促進產業鏈協同發展、加強政策支持和引導以及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等方面的工作。通過這些措施的實施,我國造船業可以提升船舶產品的品質和附加值,推動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發展,增強國際競爭力,為我國經濟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責任編輯:徐蕓茜 主編:公培佳